张学斌
目前,地处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口岸服务功能已初步形成。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一起,使西安实现“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国际内陆港模式和内陆地区“通江达海”的物流国际化目标。
过去,综合保税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内陆保税港区的设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布局。“作为内陆省份,陕西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综合保税区,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表示,有了这个平台,陕西的开放环境完全可以比肩沿海地区,让内地发展加工贸易、承接产业二次转移成为现实。
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左三)和陕西检验检疫局局长刘兴范(右一)到西安国际港务区考察
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
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第五次省级联席会议上获悉,西安综合保税区已于2月14日获得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这是中国第14个,也是西北内陆首个综合保税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安近年来打造的国际内陆港中最为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有助西北地区进一步提高外向度,形成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西安国际港务区地处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城市三环和西安绕城高速,规划建设范围为44.6平方公里,控制开发面积126平方公里,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与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三环路相连,核心区距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5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通往园区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形成“米”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它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础,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依托西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形成以B型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是沿海国际港口多种港务功能在西安的延伸,是沿海国际港口在西安的集中服务区,也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结合部。不仅具有普通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保税、仓储、海关、检验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市场及船运代理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
以保税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公路码头为物流产业支撑平台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后,承载起关中-天水经济区域发展的物流引擎和商贸枢纽的重担。将转变内陆城市运输方式,为外来货物快速低廉进入陕西提供了平台,也为陕西经济走出去铺就了快速通道。
目前,在低碳经济诉求下,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研究发展铁路物流的政策,如未来500公里以上的货运尽可能用铁路,尽可能实现低碳物流。
作为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样板工程,西安国际港务区里建成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将在未来发挥其巨大作用,物流行业格局将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发生深刻变革。
西北第一个综合保税区
陕西地处西北内陆,经济的外向型程度不高,外贸发展一直成为制约陕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实现科学发展的瓶颈。而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又使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010年5月,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综合保税区一期项目的西安保税物流中心,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验收后,顺利封关运行。该保税物流中心的成功验收,为该区申报综合保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综合保税区是西北首家综合保税区。该综合保税区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内,东至西韩公路,南至潘骞路,西至港务大道,北至秦汉大道,规划面积为6.17平方公里。与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一起,使西安实现了与沿海港口城市的“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
综合保税区以虚拟港口为依托,设立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它整合原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后,成为更为开放的一种形态,也更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口岸、物流、加工三大主要功能,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售后服务,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口岸作业等9项功能。实行最先进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和“境内关外”的运作方式,国外一般货物入区仅实施检疫查验;一般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申报检验;国内一般货物入区视同出口,按货物出口的有关规定申报检验检疫;区内企业之间的一般货物交易免予检验检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