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25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iPad、互联网、数码相机……这些电子时代的产物对于不少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近日,网友积木所发表的一篇名为《生于电子时代》的日志让网友们猛然间意识到,由电子生活带来的习惯,已经无声地影响了00后孩子们每天的行为方式。
颠覆标签
鼠标操控着孩子的行为
“我的朋友有一个5岁的小女儿。正如现在有的家庭一样,他们的家里没有电视,却有好几个电脑。他带自己的女儿去拜访别人,那户人家有个电视。他的小女儿走到电视那里,找了半天,又看看了电视后面,问:‘鼠标在哪儿?积木所讲述的第一个故事虽耐人寻味,可想来不过是因为小孩遇到了没接触过的新事物而已。
可当积木讲到下面这件事时,人们就很难这么淡然了。“另一个朋友,家里还不怎么会说话的婴儿占有了他的iPad。她还不会走路,却已经能够熟练而优雅地在iPad上面画画,完成应用上复杂的任务。有一天,这位朋友打印了一张高分辨率的图片,放在了咖啡桌上。他发现孩子试着用手去放大图片,正如在i-Pad上所做的那样。她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她看着他说,‘坏了。
对于儿童来说,形成这样的认知难免让成年人有些担心,有网友便担心:“按照这个趋势,我的孩子会不会在长大后觉得我的许多行为很怪异?”也有网友认为:“如今的电子产品很具有颠覆性,造成的认知差别或许会越来越大。”
积木随后还讲述了两件趣事,其朋友的儿子从2岁开始便接触电脑,有一次他们在零售店买东西时,朋友停下来找产品标签时,儿子在一旁建议,“点击就行了。”另一个8岁的男孩在听说自己父亲小时候没有计算机时困惑地问,“那你们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是怎么上网的?”
积木在最后颇有些戏谑地总结道,“我从孩子们口中学到了两课:当一个东西不能用鼠标或手势互动时,它是坏的;互联网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是一种更广阔的关乎人性的东西。”
儿子刚满周岁的钱小姐对积木所讲有关iPad的事很有同感。她告诉记者,她儿子对其触摸屏手机里那些只需要点点划划的小游戏已经很熟悉,“孩子连路都还走不稳,可对游戏开始界面的音乐反应很快,每次我刚一打开,他就抬头看我了。”正如有网友所说,“如今电子时代似乎让孩子们颠覆了我们原本认为理所应当的认知”。“farcryman”则认为“电子时代说明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也许放在以前要几百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就像我小时候问过老师,以前没有手表,人们怎么知道时间的?”
颠覆标签
社交虚拟化,线上好友增加就开心
积木的网帖讲述了生于电子时代的儿童们在行为方式上的改变。实际上,电子时代所改变的,还有孩子们的社交方式。
“现在小朋友去夏令营、去游玩时,儿童社交网站似乎成为打开交往壁垒的利器”,儿子未满9岁的陈女士向记者讲述起她所注意到的一些变化。
“赛尔号、摩尔庄园这一类儿童游戏是小朋友们最热衷讨论的话题,原本不相识的孩子一旦热烈讨论起这些话题,马上就会亲近起来,半个小时内便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他们会相互交换‘米米号’,也会满足于好友的增加,崇拜装备很好的人”。陈女生告诉记者,在如今孩子所要求的奖励手段中,儿童社交网站的充值卡很有诱惑力。
与从前相比,如今的孩子们从小便可以通过虚拟方式交友,陈女生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孩子的交友空间,算是对从小就缺伙伴的独生子女们的社交弥补。
社交方式的改变同样缺陷明显,其中最让陈女士头疼的就是9岁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有宅男倾向。
“每次出去旅游都像是‘被旅游’,孩子总会说早知道就是看看风景,还不如在家玩游戏、上网”,陈女士忍不住感慨,“宅一族越来越低龄化了。”
[专家解读]
电子手段使用恰当,会促进认知
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陆筝看来,新生儿们对iPad一类电子产品的好奇心和适应性符合0-3岁儿童喜欢活动的、颜色丰富的东西的特点。
她告诉记者生于电子时代的孩子们,对于电子所表现出来的动态事物会产生浓厚兴趣,相比而言,静态的事物则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些儿童行为模式的改变,还不能断言好与坏,利用时机不好,可能不利儿童注意力的培养;但如果使用时机恰当,则会促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至于“儿童社交”,陆筝告诉记者,4岁以后,儿童对于社交和信息交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儿童利用电子时代的社交网站确实扩展社交的机会。
不过,花在虚拟社交的时间越长,其进行真实社交的时间便随之减少,“虚拟与现实社交之间的区别毕竟很大,现实中有各种情况需要处理,虚拟社交时间太长的话,孩子反而可能对真实的社会感到困惑。”目前看来,家长最好鼓励孩子真实社交,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可取,“之前和某网站组织过小网友们的网下活动,我感觉社交的效果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