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希望长大,成人却不愿长大。帆布书包没了,破布鞋丢了,池塘里的水绿了,知了寂寞了,喜羊羊来了,灰太狼也来了,谁家孩子上了“重点”,谁家女儿钢琴过了九级……哦,童年。
1910~1920年代
1912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一系列改革法案。规定儿童7岁入学,24岁大学毕业,全程18年的新学制,确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新式学校数量倍增。新式教育的建立,给中国带来新的游戏。开火车、放小洋枪、拍皮球,新式的校园生活——身着学生装的小学生在练队列、打鼓唱歌等。
这一阶段,儿童游戏按类别可分为以下几种,球毽类如:足球、手球、彩球、绣球、拍皮球、踢毽子等。投掷类有:弹弓、射箭、抓子儿等。冰水类:打水仗、堆雪人、滑冰车、打陀螺等。生活游戏类:过家家、演剧唱戏、养猫养狗养小鸡、捕蝉捕鸟扑蝴蝶、养蝈蝈养蟋蟀。休闲运动类:抖空竹、放风筝、捉迷藏、打秋千、滚铁环、跳大绳、跳皮筋等。
1920~1930年代
虽然“五四”新文学导入西方的儿童学和儿童文学,少数新文学知识分子借西方观念发现了儿童,但这个年代的中国社会仍然处于非儿童时代。军阀混战,广大儿童非但不能享受读书生活,甚至连温饱都难保证。这是一个没有童年的时代。
1930~1940年代
捉迷藏,打弹珠,打弹弓,打陀螺,放风筝,这是这个年代最为普及的儿童游戏,也是最被当时人记住的游戏。但这一时期从国外袭来的文化,也给当时的儿童带来了一些洋玩意,米老鼠、唐老鸭、大力水手等舶来品充斥在当时的电影院和画报摊。
1940~1950年代
在抗日烽火的影响下,儿童苦中取乐,游戏活动也被赋予反侵略、反压迫的内容。如“打陀螺”改叫“打贱骨头”、“打矮鬼”。
此外,孩子们还常玩“抓鬼子”等游戏,把矛头指向日本侵略者。拿起刀枪,参加军事训练,参加童子军。在战乱时期孩子们更多的是与枪炮有关的故事。
1950~1960年代
这是红旗下的童年,他们能惬意地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也吟唱具有革命精神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的童谣。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儿童们作为小帮手,用弹弓、笼子、网,甚至敲击脸盆制造噪声,围剿麻雀,无数麻雀、老鼠、苍蝇、蚊子命丧其手。
1960~1970年代
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让雷锋成为孩子的偶像,催生“红领巾一代”。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一看到列车经过,恨不得车子马上坏了,然后他们能够给列车员端上一碗水;一看到老奶奶过马路,一群孩子马上冲过去硬拽着老奶奶过马路;一看到警察叔叔,恨不得马上把怀里妈妈给的一分钱给上缴了。学雷锋成为最快乐的游戏。
1970~1980年代
这个时代物质贫乏,身体却是自由的。特殊年代里,兄弟姐妹四五个的家庭不少,生活在大家庭中,父母们忙于工作,无法管教孩子,或因政治原因,父母被剥夺了自由。孩子们处在放养阶段,城市的孩子们成群结队爬烟囱、在废旧的工厂里探险;农村孩子则在村小组中放牛、喂猪赚工分,贴补家用。与此相伴的是:捉迷藏,打弹珠,打弹弓,跳方块,放风筝,跳皮筋,摸螺蛳,捉螃蟹。
1980~1990年代
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孩子们踢足球,为的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们练习排球,为的是能够继续称霸世界排坛;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现代运动。随着电视普及,偶像在流行,国外动漫也在蔓延,圣斗士星矢、变形金刚、泡泡糖等催生第一代动漫迷。弹珠游戏、斗鸡、拍洋画、翻绳子等游戏仍在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