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的争论再度成为焦点。6月25日,卫生部网站刊发了农业部、卫生部两位专家对相关问题的答疑。文章中,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教授级高工孟瑾透露称,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乳品企业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产品的生产。(6月26日《新京报》)
“生乳分级标准”是现实逼仄下,职能部门及时给出的妥协。尽管农业部正在制订的生乳分级标准还未面世,但不难设想的是,这个所谓的“生乳分级标准”,当属对去年3月26日卫生部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新国标)的细化。一方面,农业部、卫生部等部委试图藉此达到“引导乳企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指标”的说法表明,在当前阶段,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升级”生乳新国标的打算。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从农业部、卫生部两位专家的表述中,我们发现所谓的“生乳分级标准”,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强制性。而在现实中,“乳品企业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产品的生产”也早是乳品企业遵循的市场规则;从市场产品的提供上,这种分级和分类也会以价位的不同具体体现。这些,不管是职能部门、乳品企业、奶农奶企还是普通公众,都心知肚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两部委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将原本就存在的市场规则重新强调一遍——— 而且是不作强制的强调。面对舆论的倒逼,这种回应显得非常聪明,但实际效用恐怕并不明显。
某种意义上说,相关部门制订生乳分级标准,是一定程度的对“国情论”的妥协,并且是对“劫持说”的默认。在谈及生乳新国标时,早有专家认为:只要舍得给牛精饲料和优质牧草,并严格控制牛奶进入加工之前的流通、储存环节,保证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控制原奶细菌数,都不是问题。那么,在现实的倒逼之下,相关部门目前所做的,不是试图用提升国标的方式,力促落后的生产者、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步,撇清“被大乳企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挟持”的嫌疑,反而继续容忍这种状况的存在——— 而且,即便有生乳分级标准,谁来监督和约束乳品企业不会在生产中“以次充好”呢?
据媒体报道,全国范围的乳业大整顿在3月底尘埃落定,4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乳业整顿和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结果,全国1031家乳制品企业和14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中,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其中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114家企业;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国内此轮对乳企进行的“史上最严厉整治”彰显出职能部门的决心,但与“过程监督”相比,“源头把关”同样至关重要。面对舆论汹汹的倒逼,“生乳分级标准”是聪明但不实用的妥协。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除公众的后顾之忧,适时重新制定让公众满意、放心的乳业国标,无疑才是治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