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是救世主吗?
“我们在媒体上打广告,在安徽周边哪些区域有滞销的蔬菜,可以联系我们。”红府超市总经理王卫给记者算了一账,“哪怕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两分钱卖,我们也是划算的”。
近期,在国家商务部以及各地商务部门的引导下,全国各大超市纷纷开展农超对接,加大力度采购受灾区域蔬菜。
4月26日,家乐福宣布与海南水果形成产地直采的对接,预计13个品种共计307吨的当季水果将从海南农民合作社直接运往北京、上海、沈阳、大连的家乐福门店。据了解,从2007年初开始,家乐福就在全国建立直采模式,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并最终让利于消费者和农户。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采购的农产品市场售价较之传统模式的售价低15%到20%。
国内大型零售商物美集团也加速农超对接的进程。从2007年至今,物美集团根据蔬果的生长周期、地域等特点,从山东、河北、陕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区直接采购当地特色农产品。“目前我们基地直采的比例达到60%。”物美集团副总裁于剑波告诉记者。
可以看到,在商务部的推动下,超市对滞销蔬菜的采购部分程度上缓解了当地菜农的燃眉之急。但根据记者调查,从农产品整个供应链来看,无论是上游农户、中间流通环节还是作为终端的超市,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依然有不少问题。
在上游农户方面,我国没有大型的农场,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种植,上文提出的缺乏组织化种植水平根源也在此。这种情况下,超市无法与每家农户一一对应,只能选择当地大型的农业合作社。
“超市无法与农户进行交易有两个难点,一个是由于超市需要增值税发票,但农户作为个人生产单位无法提供该发票。此外,超市与农户签约,遇到农产品价高的时候,农户有可能不按照合同约定供应商品。”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告诉记者。
而超市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时也容易遇到农业合作社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现象。“我们在找合作社的时候也走过一段弯路,我们发现80%的合作社仅仅有执照,没有自己的基地,无法满足我们的采购需求。另外,他们中有部分是为自己图利,很少组织农户进行科学种植。”一位零售企业生鲜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
另外,赵萍认为,目前一些专业合作社缺乏具有素养和能力的农民来领导,大部分都是由当地供销社或者农业部门官员来担任领导,因此,在市场反应方面比较迟缓,此外也不一定能很好地代表农户的利益。
在流通环节,不断上涨的油价、人工费用以及包装费用推涨了农产品在终端的零售价。于剑波表示,一斤蔬菜从产地到卖场要经过分拣、包装、配送等过程。以一斤白菜从山东运到北京为例,其中分拣和包装成本共两角、运输费用一角、水分蒸发等损耗占用一角,到物美配送中心成本已经多出4角,然后再由配送中心运输到每个门店需要一角左右的成本。换言之,产地批发价4分钱的菜,到了卖场至少要卖到5角4分。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农超对接尚且如此,如果按照层层批发的传统模式下来,菜价自然高居不下。
最后在超市终端,与上游的对接亦有难题。“超市直采需要标准化生产,但目前国内农业生产达不到这个水平,”另外,于剑波认为,“农超对接对零售企业自身硬件设施有相当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有强大的配送中心和销售终端及一定的冷链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