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刚
几乎是一夜之间,电梯安全问题便闯入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在北京地铁四号线扶梯伤人事件之后,舆论及相关部门对于电梯的关注空前高涨,质检部门对电梯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媒体上也频频爆出或大或小的电梯安全事故。进而,在公众那里难免就要产生些许不解与疑惑:难道电梯出事也爱扎堆?怎么一个恶性事故就能带来一串或大或小的事故呢?
初看起来,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命题,不过,转头看看历年来的各种舆论热点,便会发现,类似这样的“扎堆”现象,几乎是所有焦点民生问题的共同特点:三鹿丑闻事发之后,我们发现不止是三鹿一家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黑砖窑之后,我们发现不是一两个黑砖窑在奴役同胞;沙霸爆出之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这种现象;食品安全问题闯入公众视线之后,有关食品安全的丑闻可谓此起彼伏……而现在,则轮到电梯安全问题跌落到这一“定律”之中——— 大大小小的问题早就或明或暗的存在,只是人们习焉不察,只是缺少一个撕开问题帷帐的着力点,一旦着力点出现,帷帐下遮掩的问题就会集中浮出水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定律?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天上也不会掉“乱象”。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乱象”,都是往日监管无力乏力结下的恶果,乳业三聚氰胺如此,黑砖窑如此,食品安全问题如此,电梯安全亦是如此。关于电梯安全问题,此前并非没有事故爆出——— 媒体上关于电梯闯祸的报道可谓数不胜数;也不是没有要求监管的通知——— 今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就下发通知,要求对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开展排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电梯安全使用,可是,无论是闯祸的报道还是要求加强监管的通知,都因结果并不严重,而从各方的视线之中轻易滑过,直至大规模的问题爆发。
由此不难看出,电梯安全问题其实并不是多么新鲜的问题,公众及相关部门也并不是没有注意到,可这种“小问题不断”往往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小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成为一种监管行为习惯后,会给公众带来一种误导:唯有把事情搞大、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一切公共问题最终酿成恶果的重要根源之一,正在于公共治理在日常生活中做不到 “零容忍”,对小问题睁只眼闭只眼,才会让很多问题长期掩藏在冰山之下,最后积重难返,以某种聚集方式爆发。
闯入公众视线的电梯这次绝不能再逃出去了。虽然,近日发生的电梯安全问题让人心痛,但是,由此而来的全民高度关注的状况,亦给彻底整治乱象带来了良好契机。借此契机,我们可以全面排查隐患,可以重新审视相关规定,可以完善不足之处,可以在公众的记忆中将安全问题牢牢钉住……
更值得镜鉴的是,比耗费高成本集中整治更有效的力量,是在日常监管中不断降低监管力量对各种问题的容忍度,直至零容忍。把严管渗入治理的所有环节,才能杜绝问题越变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