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英锋
京沪高铁官方13日对南京南站出现漏雨地基沉降等问题做出回应,称沉降属于特殊设计。漏雨则因为屋顶过大,只能靠“老天”检测漏水点。官方表示南站质量无问题,不影响高铁运营。(7月14日《齐鲁晚报》)
我国境内有很多古老的斜塔,工匠在建塔时往往考虑到当地的风力因素故意把塔设计成逆风的“斜身子”,斜塔历经数百年的风吹会慢慢变直,古人这种巧妙利用自然的建筑工艺令人拍案叫绝。现在,京沪高铁官方称其南京南站的地基在下雨之后下沉属于精心的特殊设计——— 人家采取的是自然沉降法,就是等着让雨水来帮忙夯实地基,无疑,现代人靠下雨沉降地基的工艺与古人靠大风吹直斜塔的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的设计建设者还赋予了下雨另一项光荣职责——— 检测屋顶的漏水点,这种检测工艺堪称古今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迹”。
我以为,中国建筑业协会应该给雨水颁发一个“鲁班奖”,获奖理由是:当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爆出工程质量问题时,雨水挺身而出,不仅把人的问题“冲洗”得干干净净,而且“巧夺天工”,把责任转化成了冠冕堂皇的建筑艺术。当然,这个奖应由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的设计建设方代领,只是不知他们有没有勇气和脸皮来领这个奖?
公众智商不可低估,不可欺侮,即便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建筑专家,但仅凭常识,或者凭直觉,公众对京沪高铁官方给出的回应就会嗤之以鼻。不知该站的部分地基要自然沉降到何种程度,又有多少块地砖需要不断更换?也不知该站屋顶的漏水点需要多少场雨、多长时间才能“检测”完,而车站需要用多少接雨的水桶才能接净建设方的尴尬和乘客的不便?
近来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每每出现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或事故时,相关部门总是能够找到天的原因、地的原因、设备的原因,就是找不出人的原因,这种怪现象比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或事故本身还要可怕,值得高度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