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西安市临潼区任留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一处牛场空荡荡没有一头奶牛,而一个月前这里有近80头牛,奶农因为不赚钱就全卖了 本报记者 董国梁 摄
奶农反映:国家扶持政策执行中“打折”
作为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奶牛养殖业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很多扶持政策也让不少奶农尝到了甜头。但在近日的采访中,一些奶农告诉记者,因为人为因素,很多扶持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国家政策规定养一头牛给补贴一部分费用,但实际上能拿到这笔钱的养殖户非常少。”不少奶农诉苦说,要么是迟迟拿不到补贴款,要么拿到奶农手里的都比规定的额度少。
而在一些地方,政策的不稳定性也让养殖户心里没底。“这个领导说要大力扶持奶牛产业,给政策、给资金,大家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换了个领导,又说要搞别的产业,政策、资金又没了,大家就被泼了冷水。”一位养殖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政策变动太大,让大家心里没底,时间长了就不敢轻易涉足这个行业。
贷款难根源在于奶牛无法抵押
养殖奶牛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很多奶农当初都是靠贷款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刚开始时有政策性贷款,但现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贷款很难办了,要贷款就要抵押,但因为奶牛没有保险无法抵押。”大荔县韦林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党玉杰告诉记者,养牛场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抵押;奶牛也因为没有上保险不能抵押,所以没法贷款。
党玉杰建议,如果国家能推动保险公司给奶牛上保险,那么很多养殖场就可以抵押贷款了,这是解决目前养殖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
奶农大量杀牛 消费者将为奶制品涨价买单
“奶农杀牛的长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西安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认为,短期来看,企业压低收购价能够节省成本,但是随着奶农杀牛现象的蔓延,奶源势必会越来越少,而供需关系变化必然要体现在价格上。企业为了争夺奶源,势必会提高收购价,而这部分成本肯定会被转移到最终的消费市场上,后果便是奶制品涨价。“个别企业已开始采取‘瘦身战术’,比如原来一袋奶220毫升,现在可能变成了200毫升,但零售价不变。”王伟民说,这其实就是变相涨价。但如果终端产品不涨价,源头产品也就无法上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