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官员非正常死亡
2011年6月4日,湖北省利川市官员冉建新在巴东县人民检察院受审期间意外死亡,官方公布的死因与家属所见的“七窍流血、全身淤血、多处外伤、背部还有多处被烧烫伤痕”存在极大反差。冉家人要求查看审讯录像遭拒,以及网络上流出的冉建新伤痕累累的尸身照片,使得此事件的舆情开始迅速蔓延扩大,引发大量网友关注。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冯晓磊
湖北省利川市官员冉建新在巴东县人民检察院受审期间意外死亡,网络上流出冉建新伤痕累累的尸身照片,使得此事件的舆情开始迅速蔓延扩大,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尽管政府随后介入调查并处理了一批涉案官员,但由于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案件信息始终没能做到公开、透明,政府的应对措施也缺乏连续性,使得此事件在冉建新追悼会上发展成为一起影响很大的群体事件。
近年来,在押人员意外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然而此次事件中,死者的身份却引起轩然大波,一个曾经在政法系统任职的人却在与政法系统接触期间意外死亡,这难免引发网民的种种猜测。在舆论压力面前,湖北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对还是比较及时的,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6月5日,湖北省检察院调查组、湖北省联合调查组、恩施州纪委调查组先后分赴巴东、利川等地展开调查。巴东县召开会议要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犯罪嫌疑人冉建新死亡事件,迅速查明原因,依法处置,做好善后工作。随后湖北省巴东县委宣传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新闻通稿,通报了利川干部冉建新在巴东受审时死亡事件。
客观地讲,在此次事件中,政府的舆情应对措施有其可取之处,最主要的就是较为及时地介入调查,并严厉地处理了一批涉案官员,巴东县反贪局局长曾正平等7人被停职调查,巴东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郑雪松辞职。然而,从舆情监测的结果来看,事件并未因政府的及时应对而平息,利川当地大批民众自发前往参加冉建新的追悼会,该事件最终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尽管政府在此次事件过程中做到了及时跟进、严肃处理,但却并没能阻止该事件演变为一次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在舆情应对措施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各种传闻与谣言有了生存的空间。巴东县委宣传部虽然第一时间发布了冉建新事件的通稿,但在通稿中却并未明确提及事件的详细过程,官方描述的死因也与死者家属所见大相径庭,同时网上广为流传的冉建新遗体照片,使得舆情热度进一步走高。
其次是针对网络上的各种传闻,政府部门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应对。多数网民普遍关注的一些案件细节,例如冉建新“棉衣传书”的绝笔、冉建新与利川市委书记李伟的私人恩怨、曾参与提审的恩施州纪委官员牟泽忠案发后不知去向,等等。对于此类传言,政府没有进行公开的、正式的回应,从而失去了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再次是政府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措施缺乏连续性,在处理了一批官员之后久久没有发布最新的调查结果,使得舆情的焦点从猜测案件细节,逐渐转向了对政府相关部门办案效率和力度的不信任,甚至出现了“官官相护”、“弃车保帅”等激进言论。政府部门在事件早期积极介入调查树立的正面舆情形象已经所剩无几。
相对发生在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石首事件,湖北方面在此次群体性事件中的反应速度和处置力度还是可圈可点的。然而,基层政府应对舆情的技巧还有明显不足,只有政府部门积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水平、危机公关水平,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才能良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化解舆情危机。
江西抚州连环爆炸案
2011年5月26日9时18分至9时45分,江西抚州市检察院等三地先后发生爆炸。爆炸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犯罪嫌疑人钱明奇在爆炸中当场死亡。而在此之前,钱明奇因拆迁补偿纠纷上访已达十年之久。6月4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区委书记傅清、区长习东森被免职。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陈宁
“……因合法新建的楼房,被非法拆除,给我造成巨额损失,十年诉求未果,逼迫我走不愿走的路。”钱明奇在他的微博上说道。抚州连环爆炸案发生之后,抚州征地拆迁问题和钱明奇的微博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舆论对抚州政府一片斥责,并不断质问抚州的拆迁工作。
第一阶段应对:(5月26日-5月28日)
爆炸发生当天15时9分,江西省抚州市公安局在微博发表消息称:政府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详情请看官方网站公布消息。但据东方早报27日的报道,原定26日16时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不了了之,此外“部分前往临川区行政中心采访的记者受到抚州方面的检查,至少有三家采访单位的记者与执勤人员发生冲突,一些记者的相机、手机遭没收。”抚州市政府就此问题与媒体、网友发生争执,抚州市公安局在微博回应说,收缴记者物品是因其不配合现场指挥,不出示记者证。后经过核实其本人身份,将所有物品归还了记者本人。而在抚州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并没有任何与抚州连环爆炸的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