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华商新闻图片的优势在于,突发新闻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硬新闻的判断与展示,缺乏现代影像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新闻图片的使用也不到位,导致传播的力量显得不足。面对这些,《华商报》新闻摄影部紧紧围绕“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这一新闻理想,并在《华商报》新闻理念的梳理中,对过去的新闻图片进行了反思与总结,试图从中获得先进的理念与路径,达到创新的目的。
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固有的经验束缚了手脚,想当然思维方式仍在左右着行为,有时会做一些错误的判断,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一方面虽然划清了宣传摄影和报道摄影的界限,并在报道摄影上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但对新闻题材的拓展不足,使得新闻品种单一;另一方面虽然注重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但却缺乏现代影像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认知,使得新闻图片的表现形式变化不多,造成阅读的“视觉疲劳”;
2、固有的工作模式极大的影响了编辑记者自我发现的能力。长期以来,往往是领导分线索,记者等线索,领导不发话记者不起身,编辑来啥做啥,编辑记者的意愿和创造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其发展进步的步伐。
3、记者的兴奋点,停留在“题材论”上,硬新闻、社会新闻积极性高,时政、经济、跑街、图片故事以及隐藏在新闻里的深度、细节就显得力不从心,原因是,硬新闻、社会新闻目标明确,容易出好图,版面、考核重视;而经济、时政现场变化小,图片出新难;跑街心里没底,无效劳动多;图片故事花费时间多回报的少;
4、专业化程度不够,新闻图片只在低层次的循环中;
一、遵循新闻摄影规律,寻求理念与方向
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中,我们认识到,华商的新闻摄影缺乏先进的理念指导,缺乏规范的文本和系统支撑。对此,提出了新闻图片要“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把它既当作理念,又当作标准,并开始研讨撰写“华商报摄影部工作手册”,试图从中将华商新闻图片得以改变;但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如何确定主题——拍什么,如何把握事件的本质并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使照片更加精彩——怎么拍;如何有效地利用纸媒独特的信息提供方式——反复观看的特点抓住读者;怎样更能在有限的版面上精准的传达信息,又显得大脑跟不上脚步。正当面临许多困惑时,《华商报》总编辑鲍剑在《我们的理念与方向》里,给我们指明了理念与愿景,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与领会中,对“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民本为魂民生立报”、“平民情怀 大报风范”、“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结合业务特点,给予具体的诠释与落地。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载体和读者阅读习惯、能力、需求的变化,让传统纸媒对图片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使我们越来越感到华商的图片离读者的需求产生了距离。在思索中我们认定,过去惯于兴奋的那些缺乏风度、深度而又没太高的技术含量的现场复制,那些冰冷的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变形照,已不是读者首选必读的图片了,他们需要的是,集趣味性、知识性、技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并能准确的表现新闻的图片。华商摄影人经过深入的“头脑风暴”和多元的思虑与求证,得出的结论是:坚持“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的新闻立场,拍出“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的图片。
关于“坚持‘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的新闻立场”
“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必须保持思维的前瞻和思想的锐利,不管发生了啥,我们的反应更快、更新、更顺应潮流和趋势;必须建立一种成熟的认知与判断,保持客观、平衡,不做代言与裁断;尽量避免有罪设定,说话留有余地,最大限度的回归新闻底线,在是非面前要旗帜鲜明;当好美好愿景的守护者、追随者、倡导者。因此,“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 既是我们的新闻立场,又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倡导平民情怀、服务公众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新闻产品中展现出人本、人文、人性的光芒和大报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