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免费健康讲座吸引,没想到被诱骗买了一堆保健品,吃了病没好反而有各种副作用,这些事情很多老人都遇到过。11日,市消协召开老年消费者座谈会,保健品投诉占老年人投诉的八成。10多位老年消费者讲述了自己的被骗经过,本报挑选最为典型的3个案例提醒老年消费者警惕。
8800元的保健品瓶口没密封
家住西梢门民航小区77岁的张大爷3月前在附近一所俱乐部里参加“老年健康讲座”,一个月后讲师开始推销“灵芝孢子粉”。“买一盒送九盒,还给发了会员证,可以免费享受仪器理疗。”张大爷看到如此实惠便动了心,和老伴一下买了8800元的灵芝孢子粉。谁知回去仔细一看,这价格不菲的保健品竟然瓶口没有密封、没有说明书。“找到开讲座人,他们给了我1000元钱让我别吱声,再后来就找不到了,打厂家电话厂家也解释不清。”张大爷不甘心,根据听讲座时的一条信息连跑了20多天,在北郊一家医院总算找到了讲师。在工商部门和消协的调解下,张大爷先拿到了2000元退款。
自我分析:被小恩小惠、“亲情牌”所吸引
张大爷提起此事时还很激动,他分析说老年人就容易被小恩小惠所吸引,和张大爷有同样经历的郭大妈也十分气愤:“讲课的年轻小伙直喊我们爸爸妈妈,声泪俱下地讲故事,老人都被感动了,我们甚至还多次叫小伙子到家里吃饭!”这种“亲情牌”让郭大妈买了3600元的保健品,但吃后却出现了药物过敏不良反应。
消协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
市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很多保健讲座都夸大宣传,要慎重参加,最好不要轻信并接受各种健康讲座上所给的东西。同时提醒购买保健品时更要头脑冷静、理性消费,最好与子女沟通;如果不能提供正规发票、非正规厂家生产、无国家正式批号的保健品很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产品,会危害健康。
没验货就付了钱 新手机是坏的
本想着电视购物方便,没想到去年买个新手机打开就是坏的,退换索赔还麻烦得不行。“快递把手机送到后我也没验货,之后发现是坏的,打电话售后不说退换却让我先鉴定。”伞塔路小区的林大爷很生气但又只能无奈地为新手机做了鉴定,“鉴定是不合格,去退货又因为人家放假推了好久。”最后,消协出面调解,林大爷算是退了货,耽误的时间、车费等也只能自认倒霉。
自我分析:法律意识淡薄 不会自我保护
“平时上当受骗的都是老人,所以我们社区也经常开展普法宣传,天天都是‘315’。如果我当时强烈要求先验货再付款,就不会遇到这种事了。”林大爷总结,老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太淡薄,以后遇到消费纠纷一定要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
消协提醒:不让验货侵犯知情权
市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通过快递的商品,如果不允许先验货,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可以不给其付款。老年人要有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消费纠纷要懂得搜集证据和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
轻信小广告 买的药“没那么神”
患有青光眼的鲁大爷很是犯愁,因为他怕上医院做手术既花钱又受疼。“治疗青光眼的广告到处都是,我就看有些药说得特别神,不用开刀只滴就好了。”相信了广告的鲁大爷买了一种药,之后却发现效果和广告上吹的完全不一样。
感觉上当受骗的鲁大爷近期又看到“日本纳豆”的介绍,还翻看了一本众多医学专家推荐日本纳豆的小册子。“到底能不能信?这册子就是街上发的!”鲁大爷已经有些怀疑了。
自我分析:轻信各种广告和朋友“介绍”
“老年人谁身体没个大病小病,不想太拖累子女,条件差的又看不起病,所以才会病急乱投医。”鲁大爷说,现在到处散播的各种广告把有些药和保健品吹得太神,老年人看到就像看到了希望,希望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所以才会上当受骗。另外,很多药和保健品都是由朋友、邻居相互介绍,一些老人才会更加深信不疑地购买。
消协提醒:切忌病急乱投医
市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身体有病希望求得健康的心理能理解,但切忌病急乱投医。有病最好到大医院医治,消费者最好不要盲目相信一些药品广告宣传,尤其不要网购或邮购药品,应去正规的药店购药。
记者 吕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