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仍应重新认识赖宁
对于后来各种关于赖宁的传言,孙云晓称自己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很多人对于崇高的东西都怀疑、都不愿相信,最后去怀疑一切,然后又抱怨说没有信仰,迷失在物质中。”
“我们今天仍然应该重新去认识赖宁,而不是去简单地否认,这样对历史人物和后代子孙都不公平,”孙云晓说。
也有评论认为,许多人热衷于挖掘所谓赖宁内幕,就像后来讨论雷锋也交女朋友、也戴劳力士一样,是对当年泛政治化英雄宣传的一种有意无意的平衡和纠正。高大全的政治宣传,使英雄变成超人,成为一个时代的政治符号,在当下社会,肯定会被解构甚至质疑。但赖宁的精神价值不应被质疑,不管是否应该提倡,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天涯论坛一名叫烟斗的“80后”网友说,“小英雄为保护国家财产而牺牲本身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更有网友称,赖宁雕塑的被“冷落”,是一个浮躁时代过分追逐功利和物质的结果。
对于众多“70后”、“80后”的人来说,赖宁作为童年岁月中珍贵的记忆也许永远无法抹去。
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齐玲玲告诉记者,即使是作为一名“90后”,她也希望人们能够重新看待赖宁精神,“重拾赖宁精神对于当下这个超男超女盛行,信仰迷失到竟为侵华日本开拓团立碑的社会行径会是清醒的一击。”
今年3月,西安儿童公园面临改造,赖宁、刘文学雕塑是否保留一度引起争议。原因是“这两个英雄少年是因为救火和抓坏人而牺牲,如今提倡保护少年儿童,不提倡少年儿童见义勇为”。
幸运的是,在众多市民和政协委员的呼吁下,两座雕像还是被完整保留下来。
西安儿童公园,在一片树木掩映中,这个1974年出生的少年,还是他14岁牺牲时的样子,挥着树枝奋力扑火,大幅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向前的力。
三三两两的孩子们从“赖宁”身边走过,或蹦或跳,或停下观看,或视若无物地走开。而赖宁仍然站在那里,默默地做着扑火的动作,奋力向前。
■本报记者 刘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