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辈们抬着花轿绕村一周为庞竹莲过寿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黄利健 摄

远在外地当兵的重孙女王飞打来电话向老奶奶祝寿,庞竹莲激动落泪

亲朋好友向庞竹莲招手祝贺

晚辈们抬着花轿绕村一周为老人过寿,乡邻纷纷上前祝贺,从来没坐过花轿的她高兴不已 本报记者 黄利健 摄
16岁时,庞竹莲从蓝田逃到高陵,嫁给了当地人,没坐上花轿。大半个世纪来,坐回花轿成了她心头难圆的梦。昨日是庞老太的寿诞,已近百岁的她终于圆了花轿梦。花轿所到之处,气氛热闹得连飘散的雨滴也显得欢快了不少。
百岁老人终于圆了少女时的花轿梦
昨日上午,一阵锣鼓声传来,在秧歌队的后面一顶绚丽的八抬大轿走过了高陵县湾子乡中王村的街道,轿子里端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老人笑眯眯地不断向路边众人挥手致意。
这个老人就是寿星庞竹莲。据介绍,她1913年阴历八月十三生于蓝田,十五六岁时被卖入地主家做童养媳,但是性格倔强的她不堪忍受婆婆的打骂和裹脚的痛苦,毅然选择逃了出去,来到了高陵县湾子乡后王村,并与这里一王姓青年结了婚,婚后育一女一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丈夫因病去世,此后她一直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
老人的儿子王财厚今年已经71岁,他告诉记者,1929年,年仅16岁的母亲逃到这里与其父亲成了婚,因为家庭状况不好,父亲娶母亲过门时没有花轿。这大半个世纪以来,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姐姐和他成人,心中却留着一个遗憾,就是想坐一次花轿。“母亲跟我提过多次,她想圆这个梦,所以这次过寿就特意安排了花轿游街的环节,抬轿的都是母亲的重孙子,我们上午已经走过了前王、中王等附近几个村子,母亲很高兴。”
对话老人我还能穿针引线,打毛衣
之后,在老人家的厅堂里,老人的七八十位直系亲属和一百多名同村村民向老人拜寿,整个过程老人始终笑吟吟精神满面。更令人惊异的是,当主持人任意问起面前拜寿者是谁时,老人几乎都能不假思索地准确说出每个人的名字。拜寿仪式过后,老人坐在床上,跟记者聊起来,“我平时几乎不生病,喜欢玩花牌,有时还会打几圈麻将。”“她打麻将很厉害,经常还能连坐几庄。”一位亲属如是说。
“我的眼睛不花,耳朵也不聋,还能穿针引线,打毛衣。”老人自豪地拍着床上的被褥说:“看,这些被褥都是我自己缝的,我嫌孙女、孙媳妇们缝得不好。”说着还拿出了自己的针线筐,里面家什一应俱全。在与老人十几分钟的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老人反应非常敏捷,听力也无任何障碍。
长寿秘诀心态好 生活自律
“主要是心态好。”谈及老人的长寿秘诀,老人的家属都是这句话。老人的外孙女告诉记者,外婆平时生活非常自律,吃饭从来只吃七分饱,“多一口都不吃,”比较喜欢吃肥肉,至今仍然保持着生洋葱就馒头的习惯,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烧水为自己泡一杯茉莉花茶。但晚上有时候玩性起来会晚睡一会儿。喜欢人多热闹,喜欢看戏听戏。在她的操持下,整个大家庭非常和睦,少有是非。
昨日,该村上百位村民自发前来为老人祝寿。“庞奶奶是我们村的骄傲,她的百岁大寿是我们村的大事情。”据几位年近四旬的村民讲,老人在村里的威望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大,更因为她性格爽朗,胸襟广阔,不计较,处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从来向理不向人,给全村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所以村里人都敬佩老人,久而久之,不论辈分,村里就给老人送了一个外号叫“嫽大妈”。提到“嫽大妈”这个外号,老人乐得裂开了嘴。
有关资料显示,我省百岁以上老人目前有490多位,其中仅关中就有290多人,百岁以上老人最多的是西安市,共90余人。
相关资料显示,大部分长寿老人所在的家庭都比较和睦,且这些“老寿星”性格都比较开朗,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