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记者微博救妻:其妻疑为单位权利权力斗争牺牲品
http://news.hsw.cn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11-10-26 11:1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副局长当街打骂下属
副局长当街打骂下属
卡扎菲被捕时遭性羞辱
卡扎菲被捕时遭性羞辱
·法院副院长侄女杀人碎尸判死缓 中院称未受干扰
·意大利发现千年情侣合葬古墓:死后依然牵手对视
·深圳拒绝参加省农运会 称没有农民不搞形式主义
·江苏一县公安局民警竞标抓逃犯 需交千元保证金
·河北深州越狱案调查:为省钱拉闸限电8成罪犯有手机
·19游客凤凰古城被围殴续:当地抓获20名嫌疑人

  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一桩涉案金额7万元的“蟹妈案”,怎样进入司法机关视野,并被最后放大成一桩搅动全国的新闻事件?背后有怎样的背景与推手?

  公众正如75岁的“蟹爷”一样,迷惑不解。今年7月,“蟹爷”退休前工作单位的一名女话务员的丈夫因贪腐受审———这名村支部书记涉案2800万元,女话务员上班开的是奔驰。“2800万,(也只是)一个小案子。”杨海鹏在一旁笑笑。

  杨海鹏认为,蟹妈案的背景,是园林设计院“十年MB O梦碎”,高层骨干面临流失危险而导致的一起政治吓阻。由于是老牌国企,园林设计院的薪酬要低于市场价格,十年来一直打算M B O (管理层持股)最终以失败告终;院长朱祥明曾打算带着梅晓阳等几名骨干跳槽去大学做教师,顺便开设计公司;园林集团遂动用司法机器,企图通过抓捕梅晓阳,来吓阻朱祥明及骨干的跳槽。

  这无疑是一个永远不可能从官方得到证实的论断。正在外地出差的朱祥明在电话中亦不愿多说,先是反问南都记者:“你觉得呢?”然后回答:“据我所知,没有事实依据……我现在不知道,没看到有这种迹象。”唯一能证实的是,2009年朱祥明的确提出过辞呈,但在多方劝说下收回。

  骨干萌生去意的原因,或许可以从细节中窥见一斑:由于改制时的遗留问题,2001年退休的一名教授级高工只能按照工人身份,拿到每月900元的退休金,这相当于他退休前薪酬的1/8.而隔壁公园看车棚子的管理员由于是事业单位编制,退休可以拿到近2000元。

  但杨海鹏提出的这种“吓阻说”难以得到证实。园林设计院早在1993年就从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无法以档案、编制等挽留人,而创立65年来出了第一个“受贿犯”蟹妈,此事被坊间评价为把园林设计院“搞臭了”,“加快了倒闭的步伐”。

  过去的十年是上海园林设计行业的黄金时期,一种业内推测是,全上海至少有一千家设计公司。跳槽毫不费力。梅晓阳事件反而加快了骨干的流失。几个月来,不少中层和骨干纷纷辞职,去了其他设计单位。

  另一种说法是,这起案件源于园林设计院内部的权力斗争。而梅晓阳由于出身和性格,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检察院透露,2009年2月2日,他们收到一封匿名信,检举梅晓阳有经济问题。调查由此开始。

  上海园林设计院对匿名信不陌生。早在十余年前,上级部门就收到过匿名检举,检举当时的院党委书记英语考试弄虚造假,院长挪用公款买房买车……全院的账簿被整整查了八次,没查出多大问题。书记考试造假倒是真的,背了一个警告处分。但那次匿名信事件中断了园林设计院的M B O过程,否则,已经做好资产评估的它多年前便会改制为私人企业,也就不存在梅晓阳作为“国企工作人员收受贿赂”的可能了。

  这是一个主要由园林专业出身的上海人组成的小圈子,相对封闭和内敛。身为湖北人,年轻女中干梅晓阳很是上进。师傅周在春对她性格的评价是“好学、直爽、泼辣”。

  园林设计院一名高级工程师说,梅“不是一个会利用权力谋私的人”,通过几个合作项目,“我发现她通常都会将外协单位的产值压得很低,始终都确保了设计院的利润最大化”。“人来人往的,查谁没问题呢?”

  另一知情人则替梅觉得“不值”:她经常出面火中取栗,却不是为了自己。

  他亲眼所见的一个细节是:某一年的年终,在讨论年底奖金系数时,梅晓阳在内的五名中干集体做出了决定。一名认为自己的系数被压低的副总工程师得知后上门要说法,先后问到另外四人,皆被答复“这个你问问小梅,她可能比较清楚”———那四人皆为上海人。问到梅晓阳,梅则直接从工作强度、工作业绩……等方面一一正面答复,两人最后吵了一架,不欢而散。“她没少干这样的事。这次她出事,园林集团没有一个人会帮她的。”

  梅的辩护律师之一朱桀禹说,他们去园林设计院取证时,一名同事不但拒绝为梅出证,反倒掏出手机对着他们拍照。

  如果检察院收到匿名信的时间确为真实,正好与另一桩事实的时间轨迹相合。2009年初,园林设计院打算提拔梅晓阳为院长助理,未果。主要原因是,她没有通过十余名中层干部的分头民主评议。

  据梅晓阳自己向朋友的倾诉,反对她的是一名年约五旬的女中干。但据南都记者获取的信息,表述反对意见的多达三人以上。正是这次不成功的提拔,刺激了院内的反对势力。这封检举梅晓阳、其实是针对朱祥明的匿名信遂应运而生。

  朱祥明同样对“权力斗争说”表示了模糊的否认,随后拒绝了采访。

  “微博救妻”:理想主义与道德洁癖

  这些天,见过杨海鹏的人都说他状态不好。

  他已没有正常的生物钟概念。终日见律师商议、接待媒体采访,准备为妻子提出上诉。蟹妹的照料全交给父母。实在支撑不住了,倒头睡几个小时,再起来发微博。他已不满足于媒体报道他的“微博救妻”,而是自己一条条答疑,从妻子案件每一个细微的法理角度回复那些提出善意问题的网友。他同时拉黑了无数质疑者和攻击者。一审判决后,他的微博粉丝数目过了十五万。

  “我反对的不是体制,是体制身上的污垢,是潜规则的正式化。体制从文本上没有这样写。我们叫体制:大爷你好。体制身上的虱子听多了,也以为自己是大爷呢。我是个法律理想主义者,我必须镇定。”他对南都记者说。

  了解他的人对这场微博战争,以及他自傲、孤独、宁死不降的风格,并不感意外。从业二十年,他愤然“反出”多家媒体,其中还不乏他亲自参与创立者。他选择的辩护者严义明,也是一位温文尔雅,以重视证据而非气场强势见长的律师。这种选择在他的朋友之中,并非全然赞同。

  此次“微博救妻”事件,他在办公室里当面指责某同事走后门的陈年往事又被沪上重提。“我有道德洁癖。”他迟疑了一秒钟时间,坦然承认。

  质疑他的声音也渐渐出现,且不乏名人和媒体人。历史作家押沙龙是其中之一。他对杨海鹏产生反感的理由是:为了理想,可以拿自己当试验品,怎么能拿老婆当试验品?

  但他仍然为自己的微博换上了杨海鹏妻女的照片,回应网友道:“当某个公民受到司法机构不公正对待时,我当然要支持这个公民。我支持她,仅仅因为她被逼供、恐吓,公民权受到伤害。我不喜欢杨海鹏的某些行为又怎么样?”

  从业20年,杨海鹏共摊到三起官司,全部获胜。孰料,妻子蒙难。从专业法官到法治记者,这是二十年他职场生涯中最大的伤痛。

  他澄清:自己并没有什么坊间传闻的政治背景、高官后台。上海人根深蒂固的特性,让他和朋友在此事之前一直维系在一种淡如止水的状态。在替杨海鹏接待一拨拨来访的记者时,“新闻办主任”翟明磊甚至说不清他的委托人究竟有没有兄弟姐妹。

  杨海鹏承认,近日不断有人劝说他做控辩交易,如让妻子认罪,以图缓刑或轻判。他只用一个理由就顶回去:如果认罪书交上去,对方正好装傻充愣,说“你自证其罪”,怎么办?

  保持着“战斗”状态的杨海鹏也难免困惑,在发自10月24日21:48的微博中他写道:“生活还要继续……今天,两个大律师来家,蟹爸毕竟非专业,有时也怀疑舆论对审判,是不是起到反作用。大律师说:各种因素太多。没有你的抗争,也不会有谢震纬等人说出真相,案子结果更加差。蟹爸数日的自责,稍平复。”

  当晚11时19分,在对蟹妈案唯一出庭证人谢震纬的回复中,他又写道:“本已有出世念,厌倦刀枪江湖。然为蟹妈,不得不重返杀局。”

  围观重点

  侦查阶段的程序正义没有得到保证,一直是杨海鹏“微博救妻”的重要控诉内容。

  围观者之一的孙云康律师亦写了一篇《上海蟹妈案与联动机制》,质疑此案中的诉讼程序瑕疵。

编辑:王茜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女子跳槽被诉受贿获刑4年 其夫曾微博辩护   11-10-21 06:21
·媒体人称妻子跳槽得罪单位被捕 用微博为妻维权   11-09-22 14:12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