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推出专门针对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学生的 “圆梦计划”,条件为平时成绩排名所在中学前10%,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农村户籍。
“三代无大学生”这一条件,引起很大质疑。有人说,这违背了圆梦计划的初衷,既然是为了帮助没有条件读书的学生,三代无大学生的规定就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如果因三代内有大学生失去上学机会,上大学岂不是成了坏事儿?这样的质疑,如果是外国人发出,或可理解,如果是中国人发出,那就是昧于国情了。
注意用词,关于“三代之内”只限于“家庭中”而非“家族中”,在中国,三代内有大学生的家庭,有户籍在农村的吗?祖父或父亲是大学生的学生,户籍仍在农村的全中国有没有,未经调查,我不敢肯定绝对没有,但即使有,会有几个呢?所以,由此产生的某种担心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
只有一种情况,会使农村学生因三代内有大学生而不获推荐,那就是如果某个农村家庭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而兄弟姐妹中有一个已经上了大学,其他的孩子就不会被推荐。但推荐本身就是数量有限的优惠行为,它并不保证所有县级以下地区学校前10%的农村学生都获得推荐,也不会剥夺未受推荐者的高考资格。人民大学将推荐资格分配给那些从未有过大学生的农村家庭,使其学业优秀的子女获得升学上的特殊对待,并不违背公平原则。
人民大学推荐农村学生列出三代无大学生的条件,根据中国户籍管理的实际,落实来说,恐怕只有兄弟姊妹中有大学生的农村学生,将不被推荐。但列出三代内无大学生,还可视为保证真正推荐农村学生的一个措施。今日中国,任何一种政策优惠,都可能有人造假去享受,假少数民族、假农村户口、“高考移民”等等,都是不难办到的,强调家庭三代无大学生,可以增加一点假推荐的难度,使推荐真正落到那些从未有人上大学的农村家庭头上。
近些年,名牌高校里城乡学生的比例严重不均衡,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农村,能够读上名牌高校的学生大量减少。高考录取中分数的公平或许实现了,但录取结果看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加大。分数公平可以掩盖基础教育分布的不公平。基础教育薄弱的地方,人们失去了上好大学的机会,这本来是很大的不公平。但如果我们只看到分数面前平等,就会以为按分录取就是教育公平的实现。
今年,一些高校自主招生都推出了专门面向农村学生的推荐政策,北大在校长实名推荐中,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分配了一定的推荐资质,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人民大学“圆梦计划”面向县级及以下中学三代无大学生的农村学生。这些措施受惠面极小,不足以改变城乡间教育不公平的状况,不足以使农村学生获得补偿,但能够代表一种态度,表明人们注意到了城乡间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并愿意进行某些改变,同时可以使若干农村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
“三代无大学生”的优秀农村户籍考生优先,并不“雷人”,恰恰相反,它对那些在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下,世代没有过大学生仍然保持着教育热望的农村家庭是一种褒扬。 (刘洪波 知名杂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