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公布的10月份物价指数涨幅只有5.5%,市场普遍认为通货膨胀的拐点已经出现。而前期推动物价上涨的农产品更是成为物价跳水的主力军。比如,去年飙升的姜价今年遭遇大“跳水”,产地市场批发价格从最高的9.6元/公斤暴跌至0.7元/公斤,达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姜你军”锋芒不再。与此同时,山东大白菜等蔬菜的批发价也呈现出明显跌势。
菜贱伤农,农民辛苦耕种一年却因卖不出好价钱而损失惨重,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即便是农产品价格高涨,许多农民也会因种植量不足而难以获利。其间,农民们的耕种预期屡屡与来年市场行情“脱钩”,是导致农产品价格涨跌无序的主因,也注定了农民“获利难”的宿命。
去年菜价接连创出历史新高,许多农民都在感慨“没赶上趟”,钱都让囤积居奇的中间商赚去了。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菜民们大都积极扩产,再加上天公作美,菜地里洋溢着沉甸甸的丰收之景。但遗憾的是,丰硕的收成却未能换来获利喜悦。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种农产品大都在暴涨暴跌的行情中轮回,且少有农民能与市场节奏合拍。对此,经济学著名的“蛛网理论”已有形象的描述。由于农产品从最初的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均需要一定自然周期,涨价后的农产品市场,又会刺激再后一期的投产数量,继而刺激来年上市供给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结果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跌……形成了一张循环往复的“蛛网”形供求关系图。
其实,导致“蛛网”形成的主因就在于,农户信息不对称,以至于预期总与现实发生错位。其结果不仅导致农民收入受损,而且也掣肘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传导机制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有关部门需要及时出手,斩断附着在农产品市场上的这张“蛛网”,让农业释放出应有的活力。相关调控监管举措应当包括,提高国家对农产品的储备、调控能力,打击农产品投机炒作行为;完善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市场波动风险,避免暴涨暴跌造成的投资损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及时发布区域性农产品供求格局及价格走势信息,并对未来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做出预判,引导农民的科学耕种。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较为封闭的农业耕种模式,已经与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了,而农民经济利益接连受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纵览美国等重要农产品输出国,农场主们往往拥有较高的学识、畅通的信息渠道以及完善的金融支持,是为实现大型机械化的重要基础。以此观之,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农业信息透明化等工作亟待落实,否则,无论是在“姜你军”年份、还是“白菜跳水价”时期,菜农们都难以摆脱惨淡的收入困境。(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