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宝鸡市三迪景瑞幼儿园的老师在指导小朋友正确使用安全带
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被撞,事故造成20人死亡,其中两名为成人(校车司机和幼儿园教师),其余18人均为幼儿,另有44名幼儿受伤。据悉发生事故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
一场令众多家庭为之心碎的惨剧突然发生,18名幼儿的生命随之凋零。昨日,不少市民致电本报,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对幼儿园的校车统一整治和规范。随后记者对宝鸡市部分幼儿园校车情况进行了了解,并针对校车现象咨询了相关部门。采访中记者了解,宝鸡市教育局已于本月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
现状
很多接送孩子的校车并未备案
记者从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了解到,宝鸡市目前在交警部门提交备案登记的校车并不多,而用国家标准生产、以校车名义报户管理的专用校车仅有1辆。据了解,由于安全设计要求高,市场上很多车辆、车型并不符合校车的相关标准。
2010年7月,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新标准”对校车的颜色、标识和座位间距、车窗高度等都提出了量化标准,还规定每个儿童座位均应设置安全带,专用校车甚至要装摄像头,以便司机观察小学生是否系好安全带,校车驾驶人应当具有三年以上准驾车型的安全驾驶经历等。
不过,一民办幼儿园园长说,如果严格按标准执行,合格的校车数量相当有限。有家长在论坛上发帖称,孩子在宝鸡市某幼儿园就读,校车是一辆中巴和一辆小面包车,看上去不算太新。“我上下班时间比较充足,所以是自己接送孩子,”有一天,他接小孩放学时发现幼儿园的校车上装了差不多15个人,拥挤得很,“我看到都害怕,肯定不让我小孩坐校车。”
有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经常超载,此外并不是所有校车司机都是专职的。
“很多幼儿园接送孩子用的车辆,由于没有备案也没有统一的标识,不少学校会逃过交警的检查。”宝鸡市交警支队金台交警大队交管科交警李小鹏介绍,一旦发现幼儿园没有备案私自配备校车,交警部门定会对幼儿园进行处罚、下发整改通知。
困局
没有办法强制“校车”登记备案
记者从宝鸡市教育局获悉,每年冬季,宝鸡市都会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其中包括学校校车安全检查。据了解,省教育厅公布的《陕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强调,幼儿园原则上不得使用车辆(包括自行配备和租用)接送幼儿,如确实需要配备校车接送幼儿,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使用。
“就我知道的情况,宝鸡每个幼儿园基本都有专门接送孩子的车辆,这些车大多数都是7座或9座面包车,但很多都没有向教育部门或交警部门提出申请备案。”一所民办幼儿园园长透露,由于目前交警部门检查力度大,很多幼儿园都增加了接送学生的车辆,所以超载的现象不像以前那样严重,“我们学校以前只有1辆校车,现在也增加为3辆,而且每个校车上都有跟车老师。”
据了解,宝鸡市政府没有专项资金为学校配备校车,各大学校、幼儿园接送学生的车辆都是由各县区、各学校自己出资配备的,校车的配备也是由学校生源及学校经营状况决定的,“有些学校需要接送的学生多,配备的校车也多,校车经营成本也决定校车的数量。”宝鸡市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警说,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学校明明有接送学生的专用车,因为校车管理要求严,担心通不过就直接不上报。“学校的负责人不承认那是校车,说只是偶尔接送学生,还要接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强制让其登记。有些民警查到的车,他们都说是自己的私家车,车上的是邻居的孩子,只要是不违规违法,我们也无法处罚。”
市民建议
事故发生之后,中外校车大比拼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网络的热议证明,校车既可以特殊设计,成为最安全的车辆,也还能享受最大的特权,为学生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
记者从几家幼儿园调查了解到,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为学生配备的校车,“就是顺路接送的班车。”针对这一情况不少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猜测“可能是因为校车成本高吧。”随后记者了解到,学校买一辆校车需要二三十万元,后期车辆维修、雇用司机的费用等都要持续投入。
针对校车缺失的现象不少市民提出了一个方案,“可不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按学生所在区域划分,分配具体的车辆,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接送孩子上下学?”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吕先生表示,要想让强制性国标不成为空文,让所有的孩子们都享受“绿色通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校车投入作为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对于私立学校、幼儿园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费用的办法给予支持。
“购买校车以及日常维护管理都需要钱,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校方很难将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一位民办幼儿园园长说。
此外,在不少家长看来,针对校车的问题,管理部门、幼儿园和家长都应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孩子的上下学安全,而目前最需要规范,也是比较好操作的,应该是各个幼儿园都建立和完善校车的规章和制度。“不管车辆外形是否统一,校车的安全不能流于表面形式,只要幼儿园能真正从孩子人身安全出发,才能让我们做家长的放心。”市民闫先生说。
本报记者马雨婷/文赵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