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表示,已注意到城中村各类现象的出现,希望出台多项改造方面的长远政策,解决类似问题。
已明确在5年内,改造村民可以继续享受优于城市社区居民政策的惠农政策,同时还可以享受低保等城市社区居民政策,使村民解除后顾之忧;明确要求城中村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
理范围,因城中村改造而增加的就业岗位,应当优先用于安排原村民等。
何成,31岁,原碑林区西何家村村民,现西荷花园社区居民
从城中村转变为社区,生活条件好了,但村子里有些年轻人不思进取,游手好闲,希望社区能自办一些企业,把社区里的人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大家发挥专长。
石卿云,76岁,原碑林区西何家村村民,现西荷花园社区居民
在这里生活了六七十年,我对村子的变迁最有发言权。从又脏又乱的城中村搬到现在带电梯的高楼,楼下小区有草坪、花园、健身广场,感觉非常幸福。希望政府能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素质培养,让村民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
孙利华,49岁,原碑林区西何家村村民,现西荷花园社区居民、西荷花园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经理
作为西荷花园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又是原来城中村的居民。我要好好学习物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把小区安保、公共卫生、文明建设等搞好,让咱社区的居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冯惠兰,59岁,原碑林区仁义村村民,现仁义宏信社区居民,社区支部委员
社区现在把老年人都安顿得比较好,社区干部经常到家里嘘寒问暖,带老人外出旅游。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年轻人经不起诱惑,容易发生问题。希望能够加强法制教育,让年轻人上进,多学习。
刘育成,47岁,原碑林区仁义村村民,现仁义宏信社区居民
以前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都是各家理好各家的事。现在大家都住在一起,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希望大家都能够既管好小家,也多想想大家,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共同把社区建设好。
杨唯江,49岁,原曲江池村村民,现雁湖小区居民
希望政府在帮助群众就业方面,多办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技能培训班和创业培训班,让城中村的村民能够自立、自强,生活变得富裕和充实。
刘杰涛,33岁,雁塔区大雁塔街道办后村村民,正在拆迁中,尚未回迁安置
现在街道办和村里也给村民安置了一些工作,但是大多数都是保洁、保安等。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考虑村民的意愿,增强城中村村民在城市中的生存技巧和创业技能。
刘引娣,39岁,原高新区丈八北村村民,现丈八家园社区居民
我最担心孩子教育问题。希望政府能够在择校等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和倾斜,让城中村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
张利红,45岁,原高新区丈八北村村民,现丈八家园社区居民
我最担心养老问题,虽然变成了城市居民了,但是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希望政府能够关注城中村养老问题,让我们也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肖朝发,60岁,原碑林区仁义村村主任,现为碑林区仁义宏信社区主任、党支部书记
城改后,破旧的旧村变成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下一步,社区将在不断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丰富各种娱乐文化生活,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和城市改造的丰硕成果。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贾晨王世华李彪宁军采写
城中村改造样本:
集体经济新尝试
西安市碑林区西何家村2005年改造后,目前全村2250人住在新建的西荷社区内。“我们村里的人都是百万富翁!”
该村一名村干部说,改造后,村里施行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成立了西荷实 业集团,经营管理新的股份制经济。
2008年,该村在西安市内首批实现了农村改社区。经过几年投资发展,原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2.6亿国定资产升值到现在的12亿,每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目前,原何家村人均住宅面积105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65平方米,每人每年可分红利约1.5万元。
原南门外的仁义村改造后,就是现在的仁义宏信社区,该社区主任、党支部书记肖朝发回忆,仁义村拆迁后,村里引来了香港投资公司,又先后多次从外地联系企业,成功建立起“唐人大厦”等企业,并在外找专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村民分红,去年全村总收入达到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