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徐宗威近日演讲时表示,华西村造金牛违背传统美德,称有钱了可帮助西部贫困孩子。并表示中国建筑文化浮华西化,与崇尚节俭相悖,如“大裤衩”、“小蛮腰”等建筑形式呆板,只是为了标新立异,满足虚荣感。(11月20日《新闻晨报》)
关于建筑的道德性,在国内一直甚少有人谈及。徐司长一番发言,也算是难得的表态了。在他看来,诸如金牛一类的奢华物,因有悖勤俭传统,无疑是不道德的。事实上,在过往诸多讨论中,“金牛”早早就被贴上了“炫富”、“世俗”的不堪标签。如今,徐司长慷慨陈词,也不过是在复述与放大而已。但问题是,民间的声音,与官员的演讲,终究遵从着两套话语逻辑。基于表达的自由,公众自有各种理由批判“金牛”。即便如此,公众所享有的言语边界,亦不等同于官员在公共场合的发声尺度。常识是,“众意”因其匿名性、结构多元,而具备极大包容空间;但,“官员表态”,牵涉整个公权系统的信誉,故理当“慎之又慎”,乃至尽可能选取成熟、无争议的观点。以此量之,陈司长的说法,难免有待商榷。所谓“勤俭”似乎仅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无奈选择——停留在纸面上,而从未深入灵魂深处。
此外,“有钱可帮助西部贫困孩子、老百姓”,看似正义凛然、情真意切,却也天然有“以道德绑架物权”的嫌疑。很多时候,人们对建造物或褒或贬,仍立基于对建造者动机、德行的考量,而极少回归美学的标准,极少讨论结构、色彩、空间等要素……这,也算中国建筑日趋平庸的根源之一吧。当对建造者的道德测量,取代了对建筑物的美学审视,建筑本身变得不再重要。
相反,在畸变的语境下,建造目的之正确、建造姿态之合宜,方才是成就声名的捷径。或许是国民鉴赏力尚不能品赏建筑?或许是某些专业人士乐于充当道德裁判?总之,庸碌的评判者、业余的评判眼光,注定不会见证伟大建筑的诞生。终究,“金牛”美不美乃美学问题,而非道德玄理的问题!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