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可绘
34%受访者认为“虎狼式”教育是家暴
大洋彼岸,“虎妈”火了。近日,“狼爸”又来了。这一味“虎狼之药”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或诟病,凸现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迷茫与焦虑,对于家庭教育本身的探讨较有意义。人们普遍担心这种个案的简单模仿或许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报联合西部网就此进行民意调查,参与调查的网友共196名。
“狼爸”火了
“狼爸”百度搜索条目过百万,连续数天成为微博热点话题。各种报道频频见诸媒体,“三天一打,打进北大”为教育口号的萧百佑尽管备受争议,但他的照片总是笑容满面,博客上,他非常自信地以教育专家自居并不断发表致家长信,俨然是位家庭教育的专家。
34%的参与调查者听到这件事情表示“震惊,这不就是家暴吗!”
35%的参与调查者表示“困惑,这样的模式不适合推广”。
23%的参与调查者表示“理解,还是为了孩子”。
“狼爸”的家庭教育法似乎让46岁的林柏名看到了儿子考上好大学的希望,11月15日他在网上订购了该书,他是名中学地理老师,儿子今年高三。据他说,辅导班、家教老师找了无数,孩子成绩就是不见提高,“眼看高考了,而且我们都是爸爸,能借鉴的都要借鉴”。
怎么看“虎狼式”教育:
25%参与调查者认为利大于弊
以体罚式教育、军事化管理和不许子女与同学在校外接触等颇为严苛的管教方法,以送3人上了北大而自豪,并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绝对的疼,疼了才能记住!”这是“狼爸”萧百佑书中对自己棍棒教育理念的概括,尽管诉诸暴力,但他不认为这是家庭暴力,并解释说:所谓家庭暴力就是滥用家长的权利去对家里的任何一个成员进行一种暴力的行为,我这是家法,就等于以前帝师教太子时,皇帝给的那个戒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惩罚教育跟鼓励教育异曲同工。
“暴力行为怎能被提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源玉从事心理咨询多年,她觉得奇怪,为何近年来对儿童的暴力事件下降的时候,原本备受诟病的体罚式教育会再次受到追捧?
萧百佑认为:“‘打孩子’不是像说的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
快乐教育和棍棒教育备受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