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联展”的开幕式上,作为本报特邀嘉宾,著名画家崔振宽先生用浑厚沧桑的笔触在题名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谈到此次展览,他也是慨从中来,有话要讲。
笔底下要有时代气息
记者:崔先生好!您也看到了,这次“九城联展”以中青年画家为主体,能否结合自己的艺术之路,和他们分享一下您的从艺心得?对他们有什么期许或建议?
崔振宽:我是从小就爱这事儿,就是爱画画。才开始学时,完全靠自学,没老师带,甚至连画家当场画画都没见过。后来,就想办法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天天抱着临,然后出去写生,进秦岭,来回都是步行,全凭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去思考。面对一架山,一画就好几天,后来读到古人诗句说“相看两不厌”,就那种感觉,有苦,更有乐,画画就是这样,苦乐兼备。有意思的是,当年在街上画速写,几回差点被人当成特务带走(笑)。说实话,我很羡慕现在的中青年画家,他们的学习和创作条件,比我们那时已经非常好了,他们所接触的信息量之大,远远不是我们所能比拟的。这么多年,我有个感觉,搞画画,就是要一直坚持不懈。冷静一想,人这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认准了,就深深钻进去,搞出个名堂。美术界并非真空,近些年,就有评论家提出,国画没必要写生。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写生,不写生,不去民间和社会上走,就无法呼吸时代精神,笔底下就没生活。搞艺术,要学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因为如果仅仅是临摹,落笔就去仿古人,画到最后还是与时代相脱节。一定要写生和临摹并重,临摹能逼着你去掌握国画的传统技法,写生则能让你与时代始终息息相通。
艺术收藏也是一种传播
记者:九城联展是一次展示的盛会,也是一次收藏的盛宴,您对艺术品投资收藏有什么感悟?
崔振宽:想起来有些感叹,我们当时学画画时,根本就没有人考虑过什么卖画之类的问题,压根就没想过这东西还能挣钱。当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包括书画在内的艺术品,一方面有其非物质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有商品属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艺术品毕竟不是一般商品,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复杂、更丰富、更难以衡量。民间讲“盛世收藏”,近年的收藏确实是升热了,这是好事。因为综观历史,好的作品大多还是通过收藏家而流传下来的,一代一代流传有序,说到底,收藏也是一种传播。在收藏热的当下,建议收藏家们放出眼光,调整好心态,和画家、评论家们等多交流多沟通,收藏到真正有艺术水准的东西。画家也要给收藏家提供好的作品,不能因为自己作品“走得好”了,就信手胡乱抹几下了事,那样既是对收藏家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艺术生命的不负责,最终影响自己的艺术成就。目前,由于鉴赏眼光、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大的收藏还是局限于少数藏家之间,真正要实现全民收藏,还有一段路要走。
这是媒体与艺术界的良性互动
记者:目前九城艺术联展已到了西安站,您认为媒体在推动艺术品市场建设方面,有哪些事可以做?此次观展有何感想?
崔振宽:展览我看了,总体而言,参展画家比较有代表性,多题材,多流派,作品能看出他们的思路比较开阔,观念也新,造型等方面都不错,其中有几位还相当出色,对我也有些启发。我感觉,华商报主办的此次活动非常好,加大了城际艺术圈之间的交流,也和全国艺术界有了一个良性的互动。近年我和石英在上海、北京等地办师生联展,和各地艺术家朋友有一些交流,很有感触,艺术家就是要多出去走一走,汲取别人的长处,丰富自己的创作。以往,一个画家或一群画家要进行展示,一般会通过发表作品或办展览,办展览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展示原作,那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这次是首届,希望能坚持办下去。同时有个建议,这次参展画家似乎以中青年画家为主,这个方向是对的,要扶持中青年优秀的有实力的画家,其实仅以中青年来论,参展人员的构成,也还可以再遴选,队伍还可以更大、更有代表性一些,让艺术上真正有创新的年轻人尽量都能加入进来,不要有遗珠之憾。本报记者王锋现场互动“画家主题日”昨拉开帷幕范华:让你感受到美好,就是一幅好画
“首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西安站”推出的让画家和艺术爱好者零距离互动的“画家主题日”活动,昨日正式拉开帷幕。昨日,陕西国画院院长范华主题日专场活动热闹举行,艺术爱好者们不但和范华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前来参加活动的徐利兰还得到了范华亲手送出的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