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官员微博侦察下属:关注都是明星美女 能升迁吗?
http://news.hsw.cn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11-12-20 08:46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脱光才能参加的扑克大赛
脱光才能参加的扑克大赛
外媒拍摄秋天中的朝鲜
外媒拍摄秋天中的朝鲜
·初中男生宿舍遭施暴 打火机烫脸被逼跳裸舞(图)
·台湾少年强奸妹妹22次 妹妹顾及亲情为兄长求情
·女环卫工凌晨带孙子扫街 学者:不抱怨值得学习
·贵州一中学被疑使用地沟油 学生怒砸食堂
·安徽留守妇女为赚零花钱与多位村民有染 每次20元
·网曝咸阳公务员上班玩游戏 5分钟公务拖至1小时

 

  政务微博令政府与公民的沟通进入前所未有的积极互动的时代。

  随着政务微博的进步和发展,微博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甚至有网友提议,微博问政可以取代新闻发布会,典型案例则是备受网友关注的“成都发布”率先开通了“微博新闻发布会”,同步直播西博会、暴雨灾情和大案要案的进展情况,获得了“粉丝们”的高度评价。

  “微博即时性强,简洁便利,最重要的是,通过转发,微博可以网状交错传播,比起常规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来传播更具有普及性。”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认为,“政务微博”的火爆有促进政府加速转型的积极意义。

  在南京,南京市政府已明确“下文”规定,“官员对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少讲官话。”

  “目前政府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变、由手工作业型向电子网络型转变。在这一转型中,微博可以起到促使政府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促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言论自由等各项权利。”汪玉凯认为,政务微博使“官民”沟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互动的时代,微博问政已经开始考验中国官员和中国各级政府的集体智慧。

  最近,“微博检举”、“微博问政”也异常火爆,通过微博的放大和倒逼作用,官员的腐败问题、百姓的诉讼问题得到了更高效的解决。那么,微博能否替代广受非议的信访制度呢?

  “目前政府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没有真正找到一个对公权力有效的制约机制,而在对政府公共行为监督方面,建立在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微博恰恰是不可替代的力量。”汪玉凯说。

  与其他媒介不同,微博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效果。互动型的代表人物是新疆“一把手”张春贤,他曾发博,“连续几个晚上看大家留言至凌晨两点多。”有网友指出新疆义务教育中的问题,张春贤立马回复:“可寄区教育厅,抄尔肯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两会期间,张春贤几乎天天在微博上与网民互动,正如他对自己微博的定位——“超九成与网友互动交流”。

  “政府部门需要放下姿态,拿出诚意与网民沟通互动。把微博作为一种采纳民意、倾听呼声的重要渠道来改进我们的决策、改进我们的政府治理。”汪玉凯认为,“微博问政”已是大势所趋,在新媒体的促进作用下,政府迟早会变成“玻璃房”,接受民众的监督,采纳民众的意见。

  但他也强调,微博问政刚刚兴起,并未成熟,“不可片面夸大微博问政的力量。”“微博问政可以作为新闻发布和信访的有力补充,但决不至于完全取代。”汪玉凯表示。

编辑:温磊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