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起,实名制火车票购票方式全面实施,网络订票和电话订票方式也已在所有列车中推行。铁路部门开始调整售票时间,网络售票、电话订票、代售点、车站窗口等进行错时放售车票。但由于访问量过大,不少旅客在12306网购车票时,频频遭遇“系统忙”而无法访问。很多旅客在这些新举措面前“卡了壳”,网上“吞钱不吐票”状况仍未得到缓解。
照理说,关于火车票难买的问题,几乎都到了令人不好意思关注的地步了。往回翻十多年内一二月的新闻,几乎就像翻版一样,讲述着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痛苦与悲伤,管理者、公众和媒体,都在孜孜不倦地探讨了几十年,但这个难题却从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它到今天仍牢牢占据着各新闻网站排行榜的三甲位置。
平心而论,要解决春运这样一个壮观难题,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角度出发,由全社会共同参与,而且苦战的时间绝不会短。单凭铁道部门一己之力,短期之内,就是缓解,都是难事,更遑论解决。虽然铁老大也确实很大,但它还没有“大”到能消化如此巨大的一次冲击。这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判断,如果抛开这个前提来谈,对铁道部门的全体干部职工来说也是不公平。每年春运时他们在超强的负荷中累死累活地努力工作,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并不是为铁路部门开脱,也更不是说他们可以强调客观原因,而忽视主观努力。就现实而言,解决车票的诸种难题,铁道部门是否已挖潜至竭?是否就没有新办法可想了?
这里,姑且不说高铁,也不说铁道部前部长和前总工们贪腐涉及的钱可以叠起从北京到上海多少个来回,单只说关于购票的问题,每年都有新举措出台,每年都要表决心地说许多狠话。比如今年某些地方的铁路部门就出台“售票窗口前排队不能超过十米”之类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硬性规定”,这种规定,我还不打算以小人之心去将他们这种态度,理解成敷衍和好大喜功,倒是觉得这是一种急于表态而不顾基本事实的表现。这就如同我们少不更事时,为了向老师表决心说要好好学习,表态每天要学习二十八小时一样,是一种“看上去很美”,却没有任何实际操作意义的态度。而解决火车票难题,仅有态度是不行的。
除了态度之外,还更应该有的,是硬性的技术支持,比如,经过科学评估之后得出的行之有效的网络技术支持——面对世界之最的春运购票潮,经得起狂潮冲击的服务器和支付系统是必需的;而这样庞大的技术支持,在未经必要的测试和试运营阶段,仓促在元旦这样一个高峰期全方位投入使用的风险,也事先没有预估。
一位互联网工程师这样评论说:本来订票这种事完全可以外包给很有经验的购物或旅游网站来做,这样系统既可以稳定,铁道部又可以避免故障带来的埋怨。即使订票不外包,那支付时选个已获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总可以吧,也不至于支付流程上出这么大的故障。
有网友尖锐地提出:如果“吐票不吞钱”的话,是不是解决得更快?相比于这类冷嘲热讽,上面那段出自互联网专业人士的话,不管是否完全号准了脉,但其建设性和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希望有关部门能耐心地把这些意见听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