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南京锁金村一处路口,十多名身着制服的城管队员肃立围观占道经营的鱼摊,不一会儿,摊主便抵挡不住,匆忙撤摊。据了解,在该路边占道做生意的部分摊贩,在城管执法时软磨硬扛,城管队员便采取围观执法的方式,盯走摊贩。
去年5月,沈阳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终审宣判,夏俊峰被判死刑。这应该是城管执法过程中产生的最极端的案例,也是最令人深思的审判,长久以来,城管与小贩之间的摩擦一直面临道德困境:一方面,城管在某种程度上让城市变得井然有序,避免无序经营;而另一方面,小贩的底层背景和弱势地位,又让人心生同情。虽说南京的“城管眼神执法”,避免了暴力纷争,但终究不是解决之道,相信合理的服务和疏导,才是根本的破解良方。
南京的“城管眼神执法”并非首创,早在2009年,武汉洪山城管执法队员就上演过这一幕,而据去年7月武汉当地报道:一些违法行为与控管力量打起“时间差”,环境整治在夜晚“失管”较为严重,小贩占道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可见,两年的时间,“眼神执法”并未从根本上起到有效作用,除了引发一轮争议外,再无下文。
小贩们毕竟面临生存压力,“眼神执法”改变的只是操作思路,而工作思路的改变才是重点,相关部门如果能“变堵为疏”,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在经营地段上予以支持,在食品卫生和小贩个人健康方面予以监管,岂不是两全其美?
相对而言,派出城管运用“眼神冷暴力”执法,隔三差五来个“路面清理”,比制定一整套服务和监管措施要简单得多,这也是许多城市不愿意选择后者来解决问题的原因之一,此外,小贩们的权益和申诉渠道毕竟有限,也使得简单执法变得顺理成章,但惰政思维毕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只有积极应对、服务到家,取代“暴力”和“冷暴力”的操作模式,城管和小贩这两个词汇凑在一起,才不会让人看起来有矛盾之感。苏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