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刚过,“用工荒”再度凸显。同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荒”无论从程度、范围,还是结构,都出现了新特征。就流向而言,农民工已由“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向度流动”;就范围而言,招工难正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就持续性而言,区域性、结构性工荒已经常态化。(2月6日新华社)
比表象更值得关注的是“用工荒”背后的信号:处于下降通道的企业利润无法满足农民工刚性增长的工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新二元”结构阻碍农民工“融城”梦想实现之间的矛盾,导致眼下新生代农民工“高流动性”突出,“短工化”趋势明显。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中西部农民工回流产生叠加效应,加剧工荒感。
“用工荒”其实是农民工权益匮乏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人数达到2亿的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然而,城市仍把农民工当成过客,实行“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在身份上,企业没有把农民工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没有敞开胸怀,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市民。
破解用工荒,唯有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只有让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融入城市,在城市立足生根,成为城市的主人;只有放低城市的门槛,让农民工的子女跟随农民工的步伐,在城市健康成长,农民工才会把“心”安放在城市,才不会当城市的“候鸟”,“用工荒”才不会日趋严重。而这有待于我国城镇管理政策尽快做出调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在城市“体面生活”。
陈英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