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水上筑小区车棚里堆放着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和电动车 本报记者董国梁摄
这两天,未央区八水上筑小区物业办的工作人员挺头疼:面对车棚内越摞越高的废旧自行车和电动车,究竟要不要再次贴出“最后通牒”让他们很为难。不贴吧,这好像是找到这些“无名车”车主的唯一办法;贴吧,前三次贴出的通知从“温馨提醒”到“限期清理”,措辞越来越强硬,却还是找不到车主。
然而作为物业部门,为了小区环境又不得不清理,但处理吧,要再有业主跳出来讨要自行车可咋办?小区物业办一时间进退两难。
车棚的烦恼
50多辆车多年不见主人
“小区自行车车棚有200多平方米。”昨日,八水上筑小区物业办主任李鸿科说,2010年四五月份时,他们在进行小区环境检查时发现,位于小区东侧的自行车棚内很多自行车看上去多年都没人骑了。
“有的车漆掉了,锁锈了、胎也瘪了,有的车身上光尘土就有近1厘米厚。”李鸿科说,经过多方核实,50多辆车有的已经有六七年没人动了。而除了车棚之外,在小区道路两边、进户大厅以及楼道内也有类似废旧自行车随意乱放的情况,大多都是很多年来既无人认领也没人骑的。
“车棚里的这些自行车长年累月占着车位,不仅把这里变成了卫生死角,而且别人想停还停不进来。小区里的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影响通行和安全,还影响环境。”李鸿科说。
物业的无奈
三发通知也不见车主露面
小区物业办在2010年5月31日在小区各栋楼前贴出一份“温馨提醒”。
“当时就是提醒车主能将小区路边、楼道内的自行车推到车棚里,如果不推的就处罚10元;而车棚里的废旧自行车,车主要么处理掉,要么就往里边挪一下。”李鸿科说,贴出通知后好多天都没人认领,于是他们就挨家挨户询问并将楼道内的车辆都推到了车棚内;而车棚内的50多辆废旧自行车只有10多辆被认领回去,剩下的依旧没人要。无奈之下,只好将这些“废旧自行车”一层层摞在了角落里。
2011年7月2日发出了第二张通知,对长期不交车费又不处理的,这次处罚力度提高到了50元。让物业办没想到的是,虽然措施升级,却还是没人认领。2011年10月31日,小区“史上最严厉”的通告出台:于15日内自行处理,逾期未处理的废旧车辆,物业公司将视为无主废弃物予以清理。
虽是“铁腕举措”,结果却还是无人认领。昨日,记者在车棚内数了数,摞起来的车辆分别有:自行车25辆、电动车5辆、三轮车1辆。“这些都是累计下来的,停了最少都有六七年了。”李鸿科说,“其实只是想让车主领回去,没想要真罚,但就是没人要。”
情况较普遍
多数小区都有这样的烦恼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像类似的无主的废旧自行车在其他小区也很常见。“这30多辆自行车有的放了三四年,有的放了六七年了,既没人来交停车费,也没人来认领,都不知道该让人咋办。”钟楼小区车棚管理员王女士说。
而在经开区利君花园小区地下车棚记者看到,24辆废旧自行车和2辆摩托车也被摞在最里面。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省出版社小区、德福巷小区、光荣社区等,小区内废旧自行车挡道的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幸福的回忆
自行车带着女友难忘的浪漫
“我们年轻时,结婚都要求有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而且自行车还是身份的象征。”李鸿科说,那时西安的交通还不发达,等个公交车经常要半个小时,因此自行车就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很多单位都是十个人中八个都骑自行车,一到上下班时间你就看,厂门口总是黑压压的一片自行车。”李鸿科幸福地回忆着,那时候年轻人谈恋爱,晨曦里春风吹拂中,自行车后边带着女朋友,是多么浪漫的事呀。
据了解,现在还在骑自行车的人群多以中学生、大学生为主,还有些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也在每天骑车接送。上班族骑车的这些年越来越少了。
怎样来处理
律师说物业可合法处理无主物
针对废旧自行车的处理方法,昨日,陕西法智律师事务所律师韩朝泽建议,物业部门可以通过发布公告、逐户落实等方法进行核实。“为了避免纠纷,物业可以逐户让业主签字确认,核实之后确实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就属于丢弃物。”
韩律师说,这时物业可以任意处理这些无主自行车,然后将变现的资金作为小区公共维修资金等。
有啥好建议
能否作为免费公共自行车使用
咋处理废旧自行车的确令人头痛,不过一些社区独辟蹊径的做法为清理自行车提供了多条有效的途径。
方法一:尽量沟通,鼓励认领
“其实很多自行车修理一下还是能用的,因此我们鼓励业主能认领回去。”利君花园小区物业经理胡鑫说,为了尽量避免纠纷,他们解决废旧自行车问题的方法就是恳谈,在清理之前挨家挨户地询问沟通。
方法二:集中维修,作为免费公共自行车
“现在经开区有很多收费的公共自行车,其实社区也可以将各个小区的废旧自行车集中起来,提供给居民作为免费公共自行车使用。”昨日,家住城北锦园新世纪小区的康女士建议,在社区、物业等部门联合下,各小区成立志愿修车队,对确认为无主自行车或业主捐献的自行车进行集中维修,这样,被遗弃的自行车又可以继续使用,既能避免浪费,又践行了环保理念。
方法三:相关部门出台“以旧换新”政策
市民汤师傅提议说,相关部门能否像家电一样,出台一个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居民在购买新车时可以拿旧车抵一部分车款。
放眼瞧一瞧
许多国家鼓励自行车出行
早已是以车代步的英国,城市的发展并没有抛弃自行车,在伦敦并不宽敞的大街上,辟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漆着令人悦目又舒服的绿色,有的在拐弯地方还专门凹下去一截,以防止与汽车相撞,确保交通安全。
早在几年前,法国就提出了“人人都来骑车”的口号,各大城市都大力开辟自行车专用车道,巴黎市政府近年来更是压缩小轿车车道,兴建公共交通和增加骑车人的空间。
有“欧洲自行车王国”之称的荷兰通过对使用自行车的工薪者减少税收,鼓励民众选择自行车。在德国,自行车依然是代步的重要工具。德国各主要城市还建有专供自行车使用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最高时速可达50公里。素有“汽车之都”的洛杉矶也要改弦更张了,设想打造成“自行车之都”。
本报记者周金柱实习生张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