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8.06亿张,其中信用卡2.68亿张,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持有信用卡。使用银行卡需设密码保安全,这个常识近日被人推翻——一位自称银行内部人士发帖爆料,信用卡不设密码其实更安全:凭密码消费的盗刷,银行不负责;但若未设密码,可赔偿部分损失。
原来,大部分银行的“失卡保障”服务,仅针对非密签名信用卡有效。即信用卡被盗刷,通过笔迹鉴定认定是假签名,商户和收单机构将担负大部分责任。
现实问题是,在中国的信用卡使用环境中,银行会真的负责赔偿吗?信用卡无密码更安全的论断只能说看上去很美,尝起来很苦。
>>>律师说法
不设密码遭盗刷可获赔50%至80%
北京中凯律师事务所杨韬律师说:“从法律角度讲信用卡没有密码,刷卡消费时用签名确认,一旦发生盗刷,主要责任为商家及银行,通常在法院判决是会判定银行、商家有主要责任,并对持卡人盗刷进行部分赔偿,通常的赔偿金额约在50%至80%。”
陕西省银监局工作人员说,目前没有明文规定银行一定要提供失卡保障服务。 本报记者谢涛苗颖
>>>市民声音
设密码为踏实不设密码有赔偿
昨日记者采访了20位持有信用卡的西安市民,17人设置了密码。
“信用卡设置密码至少我用起来踏实。”一市民说,“要是没设密码,卡被复制了不说。谁还不丢个东西呀,一旦有人捡了我的卡,随便一试没有密码那岂不是损失惨重。”
三位没设密码的市民,其中一人是图方便,其余两人均表示:“想着即便被盗也有银行赔偿,就没有设密码。”本报记者谢涛苗颖
>>>专业提醒
密码+签名+短信提醒多重保护更有保障
银行专业人士提醒,凭密码交易的持卡人需注意用卡时,尽量用手掩盖密码器,防止密码泄露。而使用无密码信用卡的持卡人,也应该进行多重防护,如短信提醒、交易金额限制等,并选择一些有失卡保障和异常交易监控的银行。
关于信用卡用密码还是用签名一事,各家银行都走过一段“回头路”。十年前各家银行大力推出信用卡时,都是直接和国际接轨,采用签名制,没有密码,但过了三四年之后,各家银行不得不又增加了密码选择。
江苏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超过8成客户都选择了有密码保护的方式。
有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从事信用卡业务的经验显示,其实持卡人用密码还是相对更安全。“我们做过这方面的统计,最后发现使用密码的信用卡风险还是比不用密码的卡风险要小得多。”相关人士表示,现在国内信用卡基本上都是磁条卡,磁条卡信息很容易被做成复制卡。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综合《长江日报》、《现代快报》等
>>>西安播报
不同银行失卡保障不一样
昨日记者致电西安市八家银行的信用卡客服中心,关于失卡保障(即信用卡遗失后,持卡人在第一时间向发卡行挂失,发卡行对持卡人挂失前一定时间内盗刷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各行做法均不一样,所有的遭盗刷均需向警方报案,失卡保障局限于POS机的刷卡消费,不包括取现、网上交易等。
工行:持卡人发现遭盗刷后,60天内申请拒绝还款,待银行调查确认后再处理。
农行:有盗用险的信用卡,可不用持卡人偿还;没有盗用险的,只能由持卡人承担。
中行:要调查是否属盗刷,再考虑是否由持卡人偿还。
建行:境内持卡在境外盗刷可享受失卡保障,境内盗刷只能通过警方帮助其找回损失。
交行:在丢卡至挂失的48小时内,银行可对其进行上限4万元的交易全额的赔偿,但只限于开通每个月4元的用卡无忧服务,此外无密码只签名的交易则不赔。
招行:如盗刷属非输入密码确认的方式,在盗刷后的48小时内挂失,一旦银行证实属于盗刷可赔偿。普卡的全年赔偿上限为1万元,金卡为1.5万元。如果盗刷交易属签名加密码确认则不赔。
中信银行:开通年费48元的“短信宝”业务,可享受失卡保障。丢卡至挂失的48小时内,发生签名确认无密码输入的盗刷,可享受白金卡上限5万元、金卡2万元、普卡5000元的单笔交易全额赔偿。
兴业银行:开通年费48元的“用卡安全保障”服务则可享受失卡保障。即丢卡至挂失的48小时内,无论是签名确认还是签名加密码,确认盗刷可享受年上限2万元的保障。
本报记者谢涛苗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