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似乎与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他将第七次向全国人大递交有关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的书面建议或议案。韩德云说,官员财产申报公开连续提了六年,每年都会收到有关部门的答复,每年都有进步,但一个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有足够的冷静和耐心。(3月4日《齐鲁晚报》)
放在海量的口头发言、书面建议和提案议案中,这种“老面孔”的提案议案或许似曾相识,甚至有点“老调重弹”,但是,却不能忽视有关代表委员为相关改革不断铺垫基础、积蓄动力的执著努力。如果相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就应该给这种越积累越厚重的提案议案以掌声。
之所以“七年议一政”,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其背后或许存在着艰难的博弈过程。也正因如此,就需要一种持久的民意力量,去参与艰难的博弈。两会之上,当然需要审视新形势提出新建议和新思路的新提案议案,但是,一些利益盘根错节的旧问题,更需要有代表委员去关注。
两会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微观积弊。之于后者,无论是官员财产申报,还是政府部门“三公”公开、公车改革、养老双轨制调整、异地高考方案等,由于涉及多方面利益纠结,变革起来并不比宏观叙事容易多少。而今年,几个部委正在联合制定“三公”经费公开标准,或将在年底出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方案公布时间“用不了10个月”……
揆诸上述微观改革变化,事实上都经历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多年的持续推动。以公车改革为例,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曾连续八年建议进行公车改革,直到去年公车改革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却不能否认,正是有代表委员连续七八年持续关注某一项微观改革,各方面改革才会不断累进。相较于“昙花一现”的提案议案,“七年议一政”显然更具现实深意。
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说:一方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实了,另一方面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认识也越来越有共识,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全国人大会议发言人李肇星说:改革越是深入,难度和阻力越大,内容也越具体、越复杂。显然,继续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不可否认的是,改革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思想准备与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表委员持续推动某项革新,就是在不断凝聚改革共识。
韩德云说:我想铺垫更多的群众基础、舆论基础,达成共识的社会基础越厚重、认可度越高,越有利于推动这个(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立法的进行。参政议政,我们需要这种执著与智慧,只有不放弃追问,相关制度才会破茧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