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八旬老护士长延安寻访抗战时的“中央医院”(图)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03-08 06:03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揭开神秘的日本黑道文化
揭开神秘的日本黑道文化
妇女节带旺“她经济”
妇女节带旺“她经济”
·郑州市民因打车难骑马上街被交警带走(图)
·茅台酒公款招待调查:贵阳一区政府一年喝掉1200瓶
·中国南车否认动车天价采购 报道方称可能公布名录
·中国烟草总公司首曝巨额净利 赚钱能力超中石油
·人大代表披露高铁上万公里项目停工 月损10亿元
·女高管被“夺夫”后将小三刺伤 获刑1年赔款15万

  在中央医院出生的李家洼村村民张凤莲与张凤怀,一见到骆老(中)高兴不已

  中央医院的婴儿室(资料图片)

  在抗战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位于延安的“中央医院”,先后八年时间里,收治病人12077人,把3843名婴儿平安送到人间。如今,那些曾经在中央医院工作或出生,现在已经白发斑斑的老人重新回到故地,寻找那份久远的记忆。

  2012年2月29日下午,延安大学的窑洞宾馆里,住进了几位从北京来的老人,他们是88岁的原中央医院传染科护士长骆行女士;现年70岁、曾在中央医院出生的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以及同年在医院出生的石新民、丁维平和金星老人。他们此行是要去李家洼村的中央医院旧址看一看,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窑洞和乡亲们。

  中央医院是中国共产党1939年11月7日在延安组建的一家综合性医院,医院设在距延安市区十多公里的庄桥镇李家洼村。设立初期,医院仅有几十孔窑洞和残缺不全的医疗设备。然而即使这样,在八年时间里,收治病人12077人,把3843名婴儿平安地送到了人间。

  40多孔窑洞组成的医院

  3月1日上午,瑞雪飘飘,见到骆老一行回来,李家洼村的中央医院旧址前,人头攒动,村民们来到老人身旁,不住地问长问短。

  窑洞还在,周围的乡亲还在。村民张凤莲拉着骆行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当年是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啊。”骆老笑着说,“那时候条件差,真不比现在了。”1944年,张凤莲在中央医院的一孔窑洞里出生。

  在中共中央核心机关及红军总部到达延安后的第二年,受中共中央指派,陕甘宁边区医院院长傅连暲、外科大夫何穆一起筹划组建中央医院。傅连暲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早年曾开有一家医院,为加入红军,不惜卖掉医院投身革命。而何穆当时刚从干部训练班调到边区医院,这位肄业于上海高级护士学校的医务者,具有很好的医学护理知识。

  为了给中央医院选址,两人走了延安很多地方,最后选定了中央政治局、陕北公学与中央保育院之间的李家洼村一处向阳山坡。经过十多名窑工数月的紧张施工,到1939年11月7日正式开办时,医院有了四十多孔窑洞,一百多张床位。之后,医院开始用各种办法吸纳人才,一些曾经学过医的同志被抽掉到医院。

  “我父亲(金茂岳)原是南京红十字会的成员,1938年,他们一行来到西安,准备为抗战做些工作,不料却遭到当地医院的拒绝,但当时八路军办事处的一位主任得知他们到了西安后,专程到住处看望他们,父亲听说共产党人正在前线抗日,就决定去延安工作。”金茂岳的女儿金苗老人说。

  骆行是当时延安中央医院里年龄较小的护士,当时只有16岁。在没有来延安前,她就在渭南固市中学参加革命活动。1939年,她接到省委指示要她前往延安的中央医院工作,开始她还曾有点情绪,“我当时一心想着拿枪上前线,并不想学医,可是又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就去了延安。”骆老说,当时,通过国民党设在耀县的哨卡时,曾惊出一身冷汗,“我身上揣着省委的文件,幸亏个子小又瘦,国民党兵拍了拍我,就放过去了。”

  护士每天都要磨手术刀

  “那时候的医院,要什么没什么,打铃计时,也是用的一块两尺长的铁轨。”骆老回忆。她记得,医院注射器只有大小各一个,输液、输血用五十毫升注射器推入,针头钝了就磨锐了再用;每个科室只有一支体温计,一个病人查过后就要立即消毒,接着给下一个患者用。

  据骆行老人回忆,那时医院没有消毒设施,只能通过蒸煮的办法来消毒,而消毒的工具就是农家用的蒸笼;没有专用的便盆,医护人员就参照大城市医院的布鞋式便盆的样子,画了样儿,找铁匠用白洋铁皮加工制作,但铁皮做的便盆较轻,没办法,又给便盆的把手位置填上了木头。

  “手术用的刀都是长柄的,仅有的几把,只好反复消毒使用,护士每天都要磨刀,直到刀被磨得很短了,没法用了,才扔掉。”骆老说,手术医生戴过的橡皮手套也舍不得用完扔掉,经过冲洗消毒后,补好接着用。就是多次修补过的旧橡皮手套,也还不忍扔掉,由主刀的医生下放给手术助手接着用,等连助手也无法戴了,再下放给妇产科用来作内诊检查,或产房接生用。医院用的绷带都需要经常洗,可山上没水,一年四季不管多冷多热都要到延河边去洗,没有肥皂,就用草木灰,也照样把绷带洗得干干净净。

  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条件简陋的中央医院不仅缺少各种医疗设备,甚至连手术缝合用的丝线也很短缺。没办法,医院只好把买来的棉线通过脱脂消毒后代用。没有正规的热水袋、灌肠器、洗阴器,医院就参照大医院的样式,找工匠用白铁皮土法制作,就连手术室的洗手桶,也是用几根绳子和铁丝自己设计制作的,“上面一个桶,手术前要洗手,就用脚踩踩下面连着桶的木板,一踩,水就流出来,一松开时,通的阀门关上,就不流了。”

  改善伙食延河边开田种菜

  即便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中央医院的规模还是壮大了,从最初的8层,102孔窑洞,172张床位,慢慢发展到了山上山下14层参差不齐的窑洞,400多张病床。一到夜里,每个窗口都有一盏油灯闪亮,远看去,就好像今天城市里的高大楼群。

  “为了防范敌机空袭,每个病区都有很大的防空洞相连,后沟有泉水供全院使饮用,洗澡房设在泉水边,而太平间则安置在沟内较远的地方。”骆老回忆,在医院的工作生活是非常紧张的,每天工作六小时,学习四小时,没有钢笔水,就在锅底刮点黑灰自制,没有笔就在木棍上绑个钢笔尖,上课的时候只有用桦树皮和粗黄纸做的笔记本做记录。

  讲课的老师都是院里的医生,有基础课、有临床课、还有实习,护士的课程更完备,而且,医院规定,开医嘱、登记药名全部都用英文,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英文的护士,只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抄在病历上,“但即便这样,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错误。”

  那时医院也没有血库,如果病人需要输血,医生护士都会争着报名;没有药品,一方面由战士们冒生命危险从敌战区搞来小批西药,一方面由医护人员上山采草药自配。

  “生活是很苦的,顿顿黄小米饭,盐水煮土豆,汤都是黑色的,每人大半碗,从来不换样。”石新民说,土豆冻了以后,一煮都是黑色。后来,中央医院组织员工在延河岸边开辟了一片地,种起了卷心菜、西红柿、黄瓜、茄子,有了各种蔬菜,大家碗里的花样就多了。

  “别看那时候苦,快乐并不少。”骆老深情地说,医院门外大约三四百米就是哗啦啦的延河,每天下班,她和同事们都去河边散步、唱歌,夏天还能游泳,“虽然衣服不合体,不华丽,军鞋的带儿也是用麻绳凑合,但青春在我们眼里,却是幸福和快乐的。”

  炭火下为病人手术

  70年来,石新民老人还是头一次回中央医院。1941年,他和胡木英、金星、丁维平都是在医院的窑洞里出生的。

  “我父亲有三个本子,上面记着每一个孩子的身高、重量、出生日期、住址以及他们的父母。”金星回忆说。

  如今,整个一面阳坡的山上,依然保留着当年医院窑洞的原貌。胡木英老人小时候曾患过肺炎,就住在医院的窑洞里,现在窑洞还在,只是多了些岁月的沧桑。骆行老人所在的传染科位于山下,如今,当年用来麻醉的两孔苍老的窑洞已经废弃。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延安前后8年中,中央医院妇产科接生的孩子有3800多个,其中有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林彪的女儿林豆豆,陈云的女儿陈伟力、儿子陈元,萧劲光的女儿萧凯等。

  石新民的父亲石济时在1941年9月至1944年5月间任中央医院总务处处长。对于中央医院,他和丁维平印象最深的都是医院的骡马厩。“山下的医院右手,有一个骡马厩,里面有很多马、骡子和驴,大概有几十头吧。”

  当时没有汽车,这些骡马厩的牲口就成了中央医院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无论是向山上送水,还是医生外出应诊,都是靠着这些骡马和毛驴。据说,这个创意还是来自白求恩大夫。他曾吸取在西班牙战地医疗队工作的经验,自制过一个马鞍手术箱,箱子里装上手术用的各种器械设备,说走就走,用起来也很方便。所以,中央医院的医生也模仿做了一个,他们把医疗器械分门别类地放好,一旦需要,赶起骡子就能出发。

  骡马固然能提供工作上的便利,但更多的便利,却是医院工作人员用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创造出来的。当时的窑洞,在冬天做手术,室温非常低,为了提高手术室的温度,医护人员想到了地坑烧煤采暖的办法,通常,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就要生火,烧煤烧一夜,到第二天做手术的时候,才能达到病人所需要的温度。当遇到急需手术的病人时,医护人员就会迅速烧好五六盆炭火,等没有烟后,端入手术室内,这样,在炭火的辐照下,医生便可以进行手术了。

  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曾经的中央医院已成为今天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故地重游,往日的岁月依然像昨日一般熠熠生辉。

  资料链接

  延安“中央医院”筹建于1939年4月,医院先后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结核科、小儿科、传染科、药剂室、检验室、 X光室、 手术室和护理部等科室,是当时延安科室基本配套、设备较为齐全的医疗中心之一。1947年2月,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一后方医院。1947年3月,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领导,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一后方医院。1949年2月,更名为西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同年6月29日进驻西安。1958年9月,被命名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8月,对外称唐都医院。

编辑:李晨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