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湛江求职的大学生小刘在去面试的路上被抢了挎包。小刘借朋友的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打不通,但过后却发现收到自己手机发来的短信,劫匪告知了被抢证件存放地点。小刘拿回东西后又接到了劫匪电话,劫匪称:“看你们大学生找工作也挺可怜的,手机还给你吧!”
这个劫匪不太“冷”,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盗亦有道”?!我想到一个渐被遗忘的名词——次道德,是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遵守“行业道德”,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如绑架人质时,不伤害人质的健康和人格;制假贩假时,不把有毒物质掺进药或食品中等等。像上面这个劫匪,让一个令人齿寒的违法犯罪行为有了一丝温情,使人感到这个劫匪有药可救的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次道德多些、再多些——如果某些违法犯罪不能避免的话。
事实上,之所以近几年次道德被冷落和遗忘,是因为现行的法律没有它的生存空间。倘若这位劫匪日后落网,他的抢劫行为不因为送还证书、手机而得到宽宥。因为按照“罪责相当”的量刑原则,此类案件依照“抢劫定性+抢劫金额”判刑,不但价值难估的证书、手机不折价扣减,而且有心地送还也无依据给予网开一面。回归生活实际,这位劫匪的“良心发现”,让当事人的的确确大大减少了损失,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不承认,次道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生活中也需要它降低罪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其实,宽宥、提倡次道德,不仅能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和损失,也能让违法犯罪分子有节制地犯罪、有机会地救赎。脆弱的次道德,像防洪大堤后的一道脆弱的矮墙,毕竟延缓了洪水冲击的时间,削弱了洪水的冲击力。请看到它对当事人的积极意义,看到它对犯罪人的救赎预期,开始宽宥甚至于倡导次道德。小石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