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西北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世界性盛会,有109个国内外城市和机构参展,举办各类演艺活动8600余场,累计入园人数1572万,创历届世园会之最,实现了举办一届有特色、水平高、影响大的国际园艺盛会的目标。西安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弘扬了绿色理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西安市科学发展,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了文明、开放、包容、绿色的陕西省和西安市新形象,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成果,而且形成了“拼搏、创新、协作、奉献、服务、开放”的世园精神,为西安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成功的盛会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世园精神
世园精神凝聚了西安全市人民的智慧,展示了西安的良好形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抢抓机遇、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世园会举办期间,西安人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勇于挑战的坚定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面对千年古都生态复兴、转型发展的艰巨历史使命,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昔日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垃圾成山的浐灞河流域举办世园会,以生态治理的超前理念赢得了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的赞赏,在国内外30多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为筹办好世园会,全市上下知难而进,积极创造条件,勇于面对挑战,在短短4年间不仅实现了浐灞河流域从城市生态重灾区向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转变,而且推动了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跨越发展。
敢于突破、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世园会举办期间,全体世园管理者、建设者以敢于突破的勇气和追求卓越的气魄,不断破解难题,创造一流业绩。西安世园会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引领时尚”和“绿十条”生活规范,组织开展绿色实践系列活动,使绿色、低碳、环保、节俭的文明生活方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世园会打破开幕式举办大型庆典活动的惯例,取消了大型表演和焰火表演,开创了世园会新风。世园会标志性建筑和园林艺术中西合璧、特色鲜明,将西安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园林园艺与生态绿色相结合、自然元素与人文风貌相结合,集中呈现中西方园林建筑之美、园艺景观设计之美、环保生态科技之美、中华文化传统之美和现代时尚城市之美,创造了世园会的西安范例。
团结一心、主动作为的协作精神。世园会举办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各项工作,团结一心、主动作为。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市区积极参与,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示了三秦大地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西安市各部门、各区县通力协作、主动作为,思想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步调高度一致、智慧力量高度凝聚、社会氛围高度和谐,形成了齐心协力办世园会的强大合力,确保了世园会的平安顺利有序进行。
热情参与、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世园会举办期间,全市人民以空前高涨的参与热情和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充分展示了西安主人翁的全新姿态。被亲切称为“小蜜蜂”的志愿者,以青春的朝气、向日葵般的微笑将贴心服务呈献给游客,成为一道亮丽风景;被称为“守护神”的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红袖章”,夜以继日坚守安保一线,用忠诚和奉献构筑了世园会的安全屏障;默默工作在世园会一线的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工作,保证了世园会的成功运营;广大市民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参与,各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献计献策,营造了举全市之力办世园会的良好氛围。
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服务精神。世园会举办期间,主办方始终坚持从游客角度考虑问题、以游客感受检验工作,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切实改进服务。深入开展“找差距、找问题、抓整改”活动,采取下调餐饮价格,引入低价矿泉水,购置小火车,增加遮阳伞、喷雾降温系统和电瓶车等措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认真研究探索办园规律,在指挥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场馆排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新办法,使整个园区运营管理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强市容市貌整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迎世园”活动,努力为广大游客创造整洁、舒心、安全的城市环境。
敞开胸怀、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世园会举办期间,西安人以融入全球、走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园区的规划设计到场馆的招标建设,从异域风情的表演到本土特色的演出,从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到经贸活动的深入开展,从世园会全国路演到市级领导积极推介,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自觉吸收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了西安开放包容的胸襟。
用世园精神推动科学发展
西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造福西安人民,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秉承世园会理念,巩固世园会成果,弘扬世园会精神,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将世园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大动力。
弘扬世园精神,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做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扩大增量,在加快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弘扬世园精神,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把握群众新期待,不断完善民生制度安排,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打造一流国际城市环境和城市秩序为突破口,坚持用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用国际规则管理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弘扬世园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文化、社会管理、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更加主动地把西安的发展放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来谋划,放到加快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中去推动,进一步营造开放环境,搭建开放平台,全面提高西安的国际化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把西安打造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
弘扬世园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用好文化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结合起来,大力彰显具有鲜明特色的西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打造西安文化品牌,大力发展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气派的城市文化,让城市更有文化,让文化更有价值,把西安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
弘扬世园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力加强生态治理、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加快秦岭中央国家森林公园和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工程,改造和完善城市河湖水系,确保城市水源地安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幅度提高林草绿化覆盖率,大幅度扩大城市水面,大幅度改善空气质量,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以绿色、环保、低碳产业为重点,提高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弘扬世园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适应新的形势,瞄准国际标准,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努力创一流业绩、干一流事业;加强理论武装,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抓好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抓好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大力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切实增强全局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上来,真正做到主动作为、开拓进取;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良好思想作风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