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内蒙风情走进台湾演出现场 中国网张一帆
中国网北京讯:近日,李琳公益慈善基金会艺术团走进宝岛台湾,和台湾原住民多元文化艺术团共同在国父纪念馆广场,以蒙古歌舞演出,赞颂草原人民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以蒙古特有的“献哈达”为头,以原住民的“连杯共饮”为尾,以各自的迎宾歌舞仪式,达成难得的两岸文化交流互动。
来自内蒙古的李琳公益慈善基金会艺术团,由内蒙古女首善李琳担任团长。她身着蒙古族服装,与国家著名艺术家共同合唱了“为内蒙古喝彩”、“爱的华章”和“请到内蒙古来”三首歌曲,声音高亢嘹亮,响彻云霄,为整场演出划下圆满的句号。李琳女士的精彩表演得到了国父记念馆馆长的充分肯定和盛情邀请,初步计划十月份在国父纪念馆广场再聚首。
李琳团长介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内蒙风情走进台湾”的演出,是让台湾民众认识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蒙古民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代。她指出“能到国父纪念馆广场演唱,是她人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台湾同胞有着浓浓的特别热情好客的气息,虽然我们大草原与这里相隔千山万水,但阻隔不了草原儿女的一片真情!”。
会后,李琳团长率随行的内蒙古爱心慈善家,来到台北财团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会福利基金会,慰问了失智老人,并为失智老人捐赠了20万新台币。
其实,十几年来,李琳一直默默地用实际行动从事着公益慈善事业,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慈善相伴人生,公益紧跟创业”的公益梦想。1999年,还未成家的李琳就收养了一位因病被家人遗弃的婴儿。2008年,李琳向汶川捐赠百余万元救灾物资。2010年初,她拿出200万元并率领自己的打井队前往云南旱区打出11眼井,解决了十几万人的饮水问题。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她即时向玉树捐款500万元,并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并亲自从废墟中救出3名小学生,后因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持续几天的奋战,李琳累倒在救援第一线。不得不退出一线救援,这也成为她内心最大的遗憾,后被授予“玉树荣誉市民”称号。2010年8月,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第一时间捐款捐物支援灾区。2011年春节期间,担任光标爱心团副团长,赴台大行善举。并组建了“草原爱心团”,得到了内蒙古几十名企业家的积极响应,短短几天便筹集到善款1000多万元。2011年3月,出资2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发起并成立了李琳公益慈善基金会。2011年 5月,向鄂尔多斯第十一小学捐款和教学电脑。2011年5月,向365残疾儿童福利院捐款。 2010年6月,基金会向6位感动内蒙古人物捐款30万元。2011年7月,基金会向昆明蝴蝶园“矮人国”捐款。为身残志坚的矮人朋友送去爱心与生活的勇气。2011年11月,为晨光宝贝社区之家捐款及生活慰问品,帮助那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为鼓励和宣传李琳榜样的力量,2011年8月,中国网公益中国频道首个以慈善家命名的公益栏目——李琳公益栏目正式上线。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上线仪式新闻发布会。李琳公益栏目的上线,将着力于宣传企业家的公益精神,以企业家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鼓励和增强更多爱心人士支持公益事业。并将通过李琳爱心书屋等多种活动激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关爱留守儿童,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记者问李琳,为什么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时,李琳表示跟她的人生经历有关。李琳的童年是苦涩的,从幼年就开始接受着生活磨练。因为家庭贫困,她的弟弟在2岁时就送给了别人。不到20岁就艰苦创业的李琳在成长中经受着生活的磨练。199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左腿骨折,一连做了三次手术。第二年,腿伤刚刚好的李琳就开始了工作,但又被检查出“肠穿孔感染”。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与病魔的斗争,李琳又捡回了第二次生命。两年做了五次大手术,李琳深感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不易,因此更加珍惜生命的她愿意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也正成为她坚持做公益慈善的原动力。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你能为家人、亲戚朋友做什么,能为这个国家奉献什么,一直是李琳思索的问题。李琳说:“我非常热爱公益慈善事业,我要把公益慈善事业坚持到底。让慈善永伴我的人生,公益紧跟我的事业。”这就是李琳,一位慈善女性的公益理想。(中国网张一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