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的司机田猛在路边看《论语》本报记者 汤继颖 摄
不认识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请教,只上到小学二年级、靠摩的载客糊口的他,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十多本国学经典,还会背诵其中的很多章节。在等乘客时,他的身份会暂时变成其他摩的司机的国学老师。
等乘客时拿出国学背诵普通话不标准认真就行
每天上午8时许,34岁的田猛就会准时出现在二府街口。这是上班早高峰,也是他一天摩的生意最好的时段,一会儿北稍门、一会儿土门。几趟跑下来,身上就满是汗水了。而赚来的钱,就是他和妻子儿子一天的生活费。
两个小时后,生意淡了下来,田猛回到他习惯“钓座”的街口。坐在车上,从挂在车头的黑色电脑包里拿出《增广贤文》翻开,开始朗读起来:“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田猛的老家在甘肃鲁南,他用普通话朗读,仍能听出浓厚的乡音。从2009年跑摩的起,他几乎每天就这样朗读着,起初他还怕人笑话,后来就觉得没什么了,他把朗读变成了背诵,背诵吸引了其他摩的司机和过往市民的围观。田猛就是这个围观圈子的中心,逐渐,他成了大家的国学老师。
七八本书籍随身带一本背完再背下一本
装书的黑色电脑包是别人送的。打开来,里面装了七八本书,除了《诗经》、《论语》,还有《鬼谷子》、《道德经》、《弟子规》等,“《论语》虽然记录的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但却揭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鬼谷子》是侧重辩论的,历史上的伟人,大多是善于雄辩的大家。”田猛说,这些国学经典,他都是一本背诵完了再背另外一本,他在读或背诵时就感觉内心豁然开朗了很多。
“所以无论生活对我怎么样,我从不悲观气馁,一方面去接受,一方面去努力。”田猛说,1997年从甘肃农村来到西安,当时因为没有学历,只能在饭店洗碗,每个月收入两三百元,后来又学着炒菜、配菜。两年前开始跑摩的,每天能拉上三十多人,跑七八十公里,赚上百十元,这就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费。他们租住在10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很辛苦,但他笑着说,计划着花,每个月还有点剩余,可以寄回老家。
自己领悟了讲给别人改变命运先提升自己
“我没什么文化,所以我就开始阅读,以前看过言情武侠小说,但感觉没意思,后来就专门阅读国学,很多字不认识,很多东西不理解,我就去查去问,”田猛说,学到的东西已经在影响他的生活,“这让我现在变得更积极,心态更好,我阅读背诵首先想提升自己,这也是改变命运的前提。跑摩的的都是些没有其他技能的人,有时大家在等待乘客的时候也很无聊,我就把我理解的东西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其他人也有所获得。”
现在,很多摩的司机都把他当做国学老师,“有时听他讲讲,还挺好的。”旁边的一名摩的司机说。
在宏府大厦上班的刘先生观察田猛很久了,他说:“跑摩的只是他糊口的手段,他挣钱不忘学习,生活的压力没有打败他,反而让他更坚韧,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当记者告诉田猛,摩的载客不符合规定时,他表示合适的时候会调整自己的生活。而公安交警支队莲湖大队一位民警表示,田猛的精神让人感动,可他使用摩的载客不符合交警部门的规定,希望他能在遵守规定的前提下继续学习。 本报记者卿荣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