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频遇老人咨询“精神慰藉” 不常回家看看当心爸妈告你

来源: 东方网  2012-10-21 15:00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东方网10月21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随着重阳节临近,如何关爱老人再次引发热议。

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今年8月,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发布。比起“埋儿奉母”、“弃官寻母”这些老版的“24孝”,新“24孝”显然更容易,但许多年轻人仍直呼“很难做到”。

上海静安法院老年庭庭长姚晓菁介绍,不少涉老案件尽管表现为赡养费纠纷、房产纠纷等经济类纠纷,但本质却是子女对老年人精神关怀不够,导致老年人以经济手段来引起子女关心或借此来报复子女。而正在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子女“常回家看看”已写入修正草案,修正草案还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

新版“24孝”引发网友热议

随着重阳节临近,新版“24孝”再次引发热议。许多年轻人选择回家陪父母,网友还纷纷晒出陪伴父母的照片比“孝”,有的为父母做一餐饭,有的给父母洗脚,有的陪父母出游……一时间,孝顺成了时尚,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并纷纷开始攀比和效仿。

今年8月,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 “24孝”行动标准,除了上述几条,还有比如说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定期带父母做体检,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等等一共24条。仔细对比了24条标准后,许多网友感慨,自己竟然连一半都没有做到,并为此深感自责。

“以前觉得给父母足够的钱就够了,看来是太疏忽他们的精神感受了。 ”不少网友表示,新“24孝”标准更多的是要求你陪伴在父母身边,让他们感受实实在在的爱,而不是冰冷的物质填补。

子女关心不够老人诉讼讨房

上海静安法院是全国唯一一个设有老年审判庭的法院,静安法院老年庭庭长姚晓菁介绍,近三年,静安法院每年审理的涉老案件在450件左右,数量一直稳定在高位。

“这些涉老案件中,许多是由于子女精神关怀不够造成的。”姚晓菁举例说,一位退休老伯,每月退休金有2000多元,身体也十分硬朗,却起诉到法院,要儿子支付每月几百元的赡养费。 “其实,老人并不缺钱,只是对儿子长期不去探望自己感到生气。”姚晓菁说,很多老人不会直接起诉要子女来关心自己,往往以经济纠纷为理由,但本质上是精神上感到空虚,对子女有了怨气。比如,一位阿婆早早就将名下的房产分割给了子女,结果老人生病时,反而没有子女来关心照顾,老人心理无法接受,又起诉到法院,要求讨回自己的房子。

姚晓菁介绍,由于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引发的误解甚至纠纷十分常见。以前还曾有老人提起过精神赡养的诉讼,但单纯靠法律来约束精神关怀,在操作层面很有难度。比如法院该规定子女每月探视父母几次?每次探视多少时间?电话或者短信问候算不算?有时就算子女去了,和老人吵起来,反而闹得不开心又该怎么办?

老人诉仨子女要求当面送赡养费

一对家住静安区的老年夫妇,两个人都是退休职工,每个月各拿2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两人的积蓄,可以说吃穿不愁。但由于3个儿女都不在身边,也很少回来陪老人,两位老人觉得很孤独。前段时间,两位老人来到静安法院咨询,称子女现在对老人的电话爱理不理,已经几个月没有上门了。法官了解到,这对老夫妻想打官司也是出于无奈,就是想让儿女多关心自己一下,但目前法律对于精神赡养没有明确的规定,给老年人维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据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目前法律主要侧重于老年人物质赡养的规定,而精神赡养主要局限在道德的约束上,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

最终,老人提出起诉要求,要3个孩子每个月都缴纳赡养费,且必须每个月当面来送。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方法告诉孩子他们需要关心。了解到其中隐情后,法官主动联系了老人的子女,子女表示,一方面的确是工作和生活忙碌,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和父母在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见面总要吵架,所以才尽量减少见面。经过法官调解,子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照顾好父母,老人也撤回了诉讼。

 [1] [2] [3] 下一页

编辑:海娜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