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人逃荒去东北,河南人逃荒去陕西”,电影《一九四二》讲述河南人逃荒的故事,历经艰险来到陕西并生存下来的河南人历经生息繁衍,现在已经成了地道的西安人。对于陕西人来说,这个电影更易引起共鸣。河南人逃荒为什么首选陕西?他们在陕西如何生存?记者为此特别采访了研究陕西地方史的专家宗鸣安先生。 记者 王怡纯 凤晨
呼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时至今日,在说起曾经逃荒至西安的河南人时,吴文莉呼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在她看来,河南人与陕西人就像兄弟一样。
一边是战乱的死亡之地,一边是难民们的梦想家园,他们逃往到西安,这是中华民族一场多么惨烈无奈的迁徙。从某种程度来讲,是战争与灾害造就了这一历史事件,但也因为这一点,使两个地缘的人联系的更加密切。
在全国范围来说,河南人和陕西人是融合的最好的。什么是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饥饿的时代,能活下来的人都是了不起的。而今,他们有的人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时刻担心着外来人异样的眼光。所以,我们给予他们的应是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就像一对兄弟一样。吴文莉最后这样说道。
河南人为什么选择逃荒陕西?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豫陕两省的历史渊源
宗鸣安向记者介绍,当时河南难民离得最近以及最容易逃的地方就是陕西。陕西八百里秦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就地理位置来讲,因为陕西与河南中间隔着黄河与潼关,日本人不容易打进来,相对安全。加上西安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多,生活资源也很多。上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修通后,很多河南人就顺着铁路逃荒来到了陕西。
抗日时期,西安定为陪都,属于大后方,这作为一个大背景,引得很多南方的企业都转移到了西安,甚至还有一些学校,这些使得西安当时经济比较发达。企业商业的进驻需要很多的劳动力,逃荒而来的河南人也就作为重要劳动力进入企业商业。
逃到西安的河南人各个层次都有,不乏有在河南当地有一些产业的人。抗日战争后才有很多河南人来到陕西,他们变卖产业来到西安继续做点小生意,这些人生活相对过的比较好,之后也引得一些河南的艺人来到西安生活,比如河南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西安作为西北最大的城市,加上陕西一直与河南的关系非常好,离河南也最近,两省一直有着很多千丝万缕的关系。民国时期,河南巩义人刘镇军曾任陕西首任督军。1918年3月,刘镇华还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陕西省省长。另外,在辛亥革命时期,很多河南籍的人在西安还参加了辛亥革命,当时很多都留在西安任政府官员。他们远在河南的亲戚通过关系也陆续投奔到西安落脚。
宗鸣安告诉记者,河南人逃荒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近代河南有很多次大的移民潮,他们可以说陆陆续续一直在逃。河南历代灾难不断,包括旱灾及水灾等,花园口事件算比较大的一次灾难。另外,河南属于农业大省,一有自然灾难就会导致大量的农民逃难,再加上上世纪40年代正处于抗战时期。历史上还有逐鹿中原之说,控制了中原这一中心点,就能牵制南北,所以河南一直战乱不断,这也对当地自然条件破坏很严重。可以说,河南人的逃荒,自然灾害占一部分,战争占一部分。因为是战区,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40年代早期,经常有逃难到陕西的河南人,河南人民逃难算是历史大事件。
河南人都到了西安哪些地方?
道北地区、解放路河南人最多
据史料记载:1938年6月9日,为阻滞日寇西进,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坝,在黄淮平原形成了跨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这次人为的“黄河泛滥”,导致89万中国平民丧命,1200万人踏上了流亡之路。
现在,流传着“河南棚子河南担”的说法,就是说那时候的河南人居住在棚子里,全部的财产只有从河南用扁担挑来的一些家当。
西安算是河南灾民一个最近也算比较容易的容身之地,他们选择先在西安落脚,如果他们没有亲戚朋友在这儿,加上觉得逃到陕西的人员太多,他们就会继续沿着铁路继续向西。新疆现在也有很多河南人。
由于陇海线当时已经开通,现在西安的道北地区、解放路 (原尚俭路)河南人最多,他们主要分布在西安城西北一带,新城区聚集的河南人最密集。
河南灾民在西安如何生活?
靠拉架子车或拉黄包车为生
当时大批的河南人顺着铁道进入西安,火车站往北那时是一大片荒地,并且荒无人烟,他们就搭棚子住了下来。源源不断的河南人在这里搭棚安家。铁路附近很能养人,使道北地区的河南人越聚越多,之后还繁衍后代,一直生活到现在。
另外还有一批河南人下了火车后一直往南走,来到了现在的解放路。他们在那里安家做起了小生意。但很大一部分都是做下层,从事体力劳动,靠拉架子车,或拉黄包车为生。最有意思的是西安当地人一听是河南人拉黄包车都非常愿意坐,原因是西安人觉得河南人身体好,其二是因为河南人要钱不多,也不会乱开价。
宗鸣安介绍,在西安,他们最早期使用人力车,之后是架子车,到最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司合营,成立了运输公司(当时很多运输公司都是河南人)。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机械化后就出现了蹦蹦车,来西安的河南籍后裔他们就开始开蹦蹦车拉人,到最后发展到简单的汽车。
抗战时为了防止飞机炸弹袭击,西安城墙挖了很多城墙洞。抗战以后,很多难民看到有城墙洞就住了下来,到最后很多都成为了自家的院子。上世纪70年代以前,西安城墙北边很多城墙洞都住着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北边的难民比较多的原因。
相 关 链 接
1942年河南逃出的难民有近百万人在宝鸡安家
据有关部门统计,1942年前后,从河南逃荒出去的难民有近百万人在宝鸡安家落户。
70多年来,宝鸡的河南人后裔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虽然,宝鸡的河南人仍然喜欢喝“胡辣汤”,但宝鸡本地的羊肉泡馍、豆腐汤、手擀面皮、麻酱凉皮等大众饮食也被他们接受。宝鸡本地人也适应了河南人的饮食特点,喝胡辣汤、吃烩面也成为他们的饮食习惯。
“当时陇海铁路就通到宝鸡,终点站就在宝鸡城东门约一公里处,难民们沿铁路逃到此处,大多就居住下来了,而在铁路边卖煤卖炭,也是好多能吃苦的河南人的首选。因此,后来铁路旁边的这条街就叫炭市街了。”宝鸡市经一路社区书记武桂荣说。
宝鸡的布市街曾是河南裁缝们做生意的地方,“我刚从河南逃荒到这儿的时候,就是在河滩上支个摊子给人做衣服,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都是手工,也改旧衣服,那时候穿棉袍的多,改一个棉袍一毛钱”。从河南滑县牛屯乡鸭固村逃荒来到宝鸡、如今已93岁的老裁缝崔永庆说。
记者在宝鸡市火车站旁边的步行街与街上的几个铜人雕塑合影(上图),旁边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笑着问,“你也是河南人吧,一看长相就像,这几个拉板胡、打竹板的铜人就是咱老乡,这就是表现当年常香玉他们在这河滩上唱豫剧的情形”。 据《大河报》
阅 读 延 伸
◇沿陇海铁路一直往西走
陇海铁路是一个中国的东西大干线,1935年修到了西安,次年修到了宝鸡。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军阀战争影响,陇海铁路工程历时22年之久,修通长131.8公里的潼关至西安段。1935年6月,陇海铁路长安机务段在道北笃臣巷建立。当年旅客发送量189万人次。
花园口决口后,河南受灾的逃离人口大概有180多万,顺着铁路线一直往西走,很多都留到西安了。 《人民日报》
编辑:赵萌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