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延安梁家河拟建知青体验园 习近平曾在此插队7年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2-01 08:22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文安驿镇上修的集中安置房

点击进入下一页

习近平打的关山大坝

  原标题:延安梁家河四十载变迁

  习近平曾在这里挥洒了七年青春,如今这个陕北山村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养殖产业区和知青文化体验区

  作者:李秀中

  现在,城里的出租车以及公车、私家车越来越多地来到梁家河这个陕北山村,习近平打过的沼气池和住过的窑洞几乎每天都有参观者,村民们讲解着习近平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在这里挥洒了7年青春。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探访了这座陕北高原山村。40多年来,这里的变迁点滴渗透在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按照《梁家河村包扶发展规划(2012~2016)》,为期4年的移民安置计划从2013年开始实施,全村126户360人将陆续搬迁到镇上居住。这里将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养殖产业区和知青文化体验区。

  山沟变良田

  从文安驿镇到梁家河村大约5公里,两地之间建起了柏油路,不过还没有公交班车,村民出行仍然依靠摩托车或者租车。但相比以前出行已经在不断改善,村民说,以前都是靠步行。

  1969年初习近平来此插队时,这还是条羊肠小道。和习近平住过一个窑洞的梁家河村村民吕侯生告诉本报记者,这条路是习近平当了村支书之后开始拓展的,以便行驶手扶拖拉机。吕侯生曾受到过习近平个人的资助。

  出了文安驿镇过了一座桥,就能看到当地政府树立起来的标语门——“梁家河流域综合整治区”。而沿途的山沟已经平整出开阔的耕地,有的田地里还留有收获后的玉米秸秆。文安驿镇负责梁家河村的包村干部杨金明对本报记者说,2010年梁家河村进行“治沟造地”以来,新增200多亩耕地。

  这占当地全部耕地的1/10。公开资料显示,梁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建成淤地坝11座。2010年以来,当地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9平方公里,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粮食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

  打坝淤地就是在山谷中筑起一道坝,然后再通过山水冲刷山体下来的泥土在山底淤积逐渐形成平整田地。现在村民们还常常提到习近平当年打坝的艰苦。吕侯生说,打坝大都在冬季,先要铲掉冻土,掏土、推车子、夯土,劳动相当艰苦,当时习近平手上都是血泡。

  新华社播发的习近平人物特稿中写着: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

  原梁家河公社一队队长石玉兴说,习近平到梁家河后被安排在常年基建队,常年基建队由村上二十来个青壮劳力组成,常年不散,主要工作就是打坝。他告诉本报记者,1969年梁家河玉米亩产为500斤,坝打好之后,玉米亩产达到800斤。

  原梁家河村支书、习近平入党介绍人梁玉明说,当时打坝先是用独轮车,后来才是架子车,一人一天要推200车。村民说,当时八车架子车才有一方土。而如今机械化的操作让这项工作变得很容易,从文安驿到梁家河沿途已经有数十座梯级坝,山坡上还有“治沟造地是解决陕北口粮的有效途径”等标语。

  原来狭窄的山沟如今已经成为有如关中平原般滋润的良田,村民们也不再上山耕作,而是下川种植。

  知青窑洞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出席了陕西代表团审议,他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

  习近平到梁家河之后先后住过三个窑洞,1969年刚来时住在张清源家里的窑洞,由于后者要娶媳妇,习近平1970年又搬到吕侯生家住了三个月,而生产队1970年修好了6个知青窑洞,随后习近平就搬到这里,直至1975年离开。

  知青窑洞在1980年卖给了两户村民,习近平住过的那个窑洞成了村民张侯娃儿子的新房。张侯娃把旁边一个窑洞腾出来,按照以前习近平住过的样子进行布置。吕侯生家的窑洞已经闲置起来,保持着原样。而张清源的妻子说,当地政府几次提出想买下当年习近平住过的窑洞,不过,她都没有同意。

  梁家河的村民都说,习近平在梁家河吃了很多苦,干了很多实事。现在梁家河村委会还有一条标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是习近平留给村民们的印象。石玉兴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之后,组织村民打井,他脱掉鞋子和袜子,把裤腿卷起来,第一个下井。还有村民说,打井上来,习近平光着脚走回自己住的窑洞,这还是在冬季。村民们称他为“憨后生”。

  习近平初到当地时不满16岁。梁玉明说,几个月后,他学会了跟村民一起打坝、修梯田,夏季收麦子,学会担麦子,能担120多斤。

  初到陕北,适应并非易事。单从吃饭上说,梁玉明介绍,当时在梁家河只有玉米馍馍。

  很快,习近平学会了自己做饭。本报记者看到,在习近平当年在村民张清源家住的窑洞旁边,至今依然保留着他当时用过的“石冰箱”。

  有村民说,1992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曾回忆当时在梁家河的生活:早上天亮起来上山干活,10点多回来自己做饭,吃过饭后11点多再上山干活,干完活晚上再看两个小时的书。

  “当干部都要走在前面,劳动干部要带头。”梁玉明谈起了十八大后习近平就改进工作作风、反腐败和厉行节约的一系列表态,他称,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修路、打井、办沼气、开办裁缝部。

  当时,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

  习近平后来谈到陕北的7年工作、生活经历时表示,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人的意志。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离开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村民孔正富的弟弟向本报记者回忆,离开梁家河前,习近平向孔正富赠送了一本毛选。当时,书上还写有四句话——“暴风雨中见雄鹰,暮色苍茫看劲松。革命烈火识真金,平凡小事出英雄。”

 [1] [2] 下一页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