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初,成柏仁出席全国文化行政会议时合影(局部)前排左一夏衍、左四成柏仁、左五茅盾
1956年,已患白血病的成柏仁先生(左)抱病外出视察
1937年5月24日的《秦风日报》社论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删了一大段,开了“天窗”
>>编者按
2012年11月,我们以“寻找陕西人文记忆”为栏题,刊登了《关中治水“龙王”李仪址》,之后有读者致电我们,希望了解更多的历史上的陕西名人,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陕西人文地理”专题报道,我们希望将视野放大些,为大家介绍更多的陕西名人以及由人物引发的陕西文化现象。
七十多年前,有一张报纸风行古城西安,抗日新闻、市井消息,乃至世界各地的大事,在其上都能看到。它的报名“秦风”从《诗经》而来,创办人希望它以“大无畏的精神”,推动民族进步,让老百姓树立信仰。
就跟这张报纸宣扬的“秦风无畏”一样,创办人成柏仁先生也具有无畏勇敢的精神。他一边宣传抗日,替老百姓说话,一边斥骂国民党的腐败和新闻审查制度。
只是,世人都熟知当年陕西的著名报人于右任、张季鸾,而对成柏仁却似乎知者甚少,甚至,在中国新闻史教科书上也鲜有记载。
在高楼林立的西安,北新街上有一片四合院式的平房,古色古香,当地人都知道,这是当年的“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
它还有个名字——高耸的门楼上至今嵌着一块石质匾额,刻着三个楷书大字“七贤庄”。左右各是一列小字,上款是“民国廿五年六月建立”,落款“古华樵叟题”。这位“古华樵叟”就是成柏仁先生。
在题写这块匾额的前一年,1935年3月,成柏仁创办了《秦风周报》,后来历经两次改版、合并,在西安风行了十余年,也由此成就了一个报人的一生。
以“秦风”办报“灌注在四万万人的血液里”
提起陕西的报人,人们大多熟知的是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的于右任,还有被誉为报界宗师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而成柏仁则鲜为人知。不过,只要是接触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西史料,都可能留意到一份频频出现的报纸,这就是成柏仁创办的《秦风周报》。
成柏仁当时任杨虎城主持陕政的陕西禁烟局秘书、西安绥靖公署参议。杨虎城请他办一份报纸。当时,九一八事变已发生四年,需要一张报纸催人抗日。
成柏仁是陕西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人,生于1888年,是清末耀州乡试12个秀才中的第一名,文笔斐然。
他在发刊词中充满激情地写道:“读《驷驖》、《小戎》、《无衣》诸篇,令人油然生御侮图强、同仇偕作之思。这里面所表现的,就是西北民风上的特色。《诗经》上秦风之不同于其他国风,就因为秦风在精神上,是武装起来的,是抵抗的,是勇敢而不避牺牲的。易词言之,就是以‘大无畏的精神’,推动着民族的前进,树立了群众的信仰。”
成柏仁说出了以此命名的《秦风周报》的宗旨:“希望以秦风的特殊精神,灌注在四万万人的血液里面,以作为推动国人御侮图强的一帖兴奋剂!无论敌人如何的威逼,敌军物质如何的精备,一旦大祸临头,我们立刻要挺起脊骨,硬着头皮,忍耐牺牲,实际抗争,寸土尺地,决不能再轻轻易易,让给敌人。我们要振起我们‘车辚’、‘驷驖’的雄风,‘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以应对侵略我们的敌人。”
如今,这份报纸的原样已很难寻觅到。陕西省图书馆所藏的,也只是部分报纸的翻拍胶卷。
成柏仁此前没办过报纸,但这份《秦风周报》却颇为好看,他把报纸内容定为“关于民族复兴、民生疾苦、国家大政、国际情报,以及西北之政治、教育、社会各问题”。
除了每天的新闻,他还设置了十来个专栏,比如《卷头语》、《一周小评》。担任社长的成柏仁常常提笔著文,以“柏人”、“木白”为笔名,针砭时弊。如今,即便是只看标题,也能感受到他抗日爱国的气息:《就民心论国难》、《俎上的挣扎——中国人到底怎样救亡?》……
《秦风周报》每周一出版,30个页码,每份5分钱,一年连邮费“大洋两块”。为吸引青年学生,“半年八折、全年七折”,外县更为优惠。
转运武器“把线装书挖空,枪搁进去”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成小秦,是成柏仁的长孙。多少年来,对于祖父,成小秦知道得并不多。直到几年前,退休了的成小秦一头钻进图书馆,当他一页页揭开那些发黄的老报纸,也就慢慢了解了祖父当年的经历,令他感慨不已。
成柏仁出生在农民家庭,他自幼好读书,中过秀才,在三原宏道学堂上学时,与后来的西南联大教授张奚若是同学,1908年,他俩领头罢课,要赶走一名“教授不良”的老师,结果被学校开除。
此时,他受了井勿幕的影响,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从小习武练拳的成柏仁,将一套线装书挖空,把枪搁进去,然后一袭长袍,像个读书人那样,就把武器秘密转运出去。
1911年10月22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十余天,陕西同盟会也发动起义,成为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两个省份之一。几天后,耀州的革命党人在药王山插旗起义,光复耀州城。这一年,成柏仁23岁。
几年后,于右任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成柏仁任司令部参议,还是靖国军《战事日刊》的主笔,亦文亦武。这些辛亥往事,成小秦是从祖父的回忆文章中知道的。他觉得,革命无畏的基因,由此融入祖父的一生,也造就了《秦风周报》的气质。
于右任很重视陕西革命史料的搜集。成柏仁从《秦风周报》的第一期开始,连续一年,在封二开辟《陕西革命史料》栏目,为后人留下陕西辛亥革命和靖国军的史料。
成柏仁曾概括辛亥革命精神为“辛亥先烈同志冒险犯难之强毅镇定精神,淡泊权力、鄙视功名的思想和作用,推翻专制、求得民主的要求与行动”。
当然,作为一张报纸也需要一些文化艺术的内容。成柏仁开辟了文艺专栏《秦声》,刊登于右任、井勿幕、孙蔚如、寇遐等名家的诗词。
成柏仁还常常与读者互动。1935年6月,《秦风周报》刊登《本报征求救国方案启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读者之爱国家,更甚于我们也。”一时来稿众多。
深夜写时评时常激动得“手和笔不住颤抖”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秦风周报》出版了最后一期,在报眼刊登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将领对国事通电》,而在最后一页登出《紧要启事》,“兹因印刷方面发生障碍,拟暂时停刊,从事筹备,以期复刊有期,即行通告。”
半年后,“秦风”复刊,改为日报。与《秦风周报》只出版了短短两年不同,《秦风日报》坚持了6年,到1943年,又与《工商日报》联合,出版《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直到1946年再次被迫停刊。《秦风日报》和《联合版》的董事长、发行人,都是杜斌丞,他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这两份报纸因此比《秦风周报》更有锋芒。担任社长的成柏仁不改初衷,“值国家民族危亡关头,惟知抢救国家,复兴民族,方有我们的事业可言。”
2013年1月,陕西省图书馆古籍近代文献阅览室。图书管理员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几册纸张已经发黄变脆的《秦风日报》合订本,华商报记者轻轻翻阅。
那些饱含着时代特色的字句,墨色如新地刻印在黄纸上,透出一种久违了的激情,使人不免有些恍然和穿越的感觉。
96岁的赵燕南老先生,是如今唯一健在的《秦风日报》编辑。2005年,他在一篇怀念文章中回忆说,成柏仁先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启蒙老师。
那时,报社地址在西安东木头市街,几间平房,就是编辑部、营业室和印厂了。成柏仁家住西梆子市街,每晚出片前必早早坐在桌前,细细看稿。
《秦风日报》以及后来的《联合版》,登载的抗战消息很及时,国际新闻也很快——成柏仁安排专人收听莫斯科广播、英国BBC、美国之音,有时新闻比中央社还快一天,他让编辑收听延安广播,抄录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自己也常常去西安莲湖公园的“奇中奇茶馆”喝茶,其实,这是共产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得到的消息被改成外电,从而报道抗战的真实情况。报纸的发行、零售一时居全省之首,最多达3万余份,成为西北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
赵燕南回忆,当时报社人手少,成老每天必写一篇评论,多则千言,短则几百字,言之有物,文笔泼辣,还常说,“每天发生的新事,你要引导读者,你不引导,国民党的报纸就引到一岸子去了”。“他用墨笔在毛边纸上飞快地书写,每写完一段就叫铅字工人排一段,写完了也排完了,几乎不需修改润色。”1944年,日寇突破河南中牟黄河渡口,长驱直入,37天连下38城,三秦震动。赵燕南记得,某天深夜,成柏仁奋笔疾书《继续辛亥革命精神,打破当前内外难关》,写到思潮激荡、情不自禁的时刻,“手和笔不住颤抖,文章一气呵成”。
成小秦听了这些往事,“其激越之慨,今犹仿佛见之”。用了几年时间,他到北京、陕西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找旧报,整理出一部《柏仁文存》,居然有26万字。
批评国民党
“这个国家的危亡,就在目前”
编辑:温磊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