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7日,西安市大雁塔附近一家火锅店,店里随处可见“雷锋”形象。该店经理王军介绍:“感恩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之一,并不是拿雷锋炒作,是为了时刻提醒员工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我们每个月会不定期组织员工到敬老院献爱心,打扫公共卫生”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受访人:63岁刘正霞
关键词:模仿雷锋
“小时候,雷锋是‘爱憎分明不忘本’、是‘真善美’。”63岁的陕西省慈善协会组联部副部长刘正霞说。
学雷锋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争相传抄雷锋日记,背诵雷锋名言。那个时候学雷锋,人们就是模仿《雷锋日记》中的故事,故事里写什么,大家都在做什么。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2岁张扬 59岁母亲刘丽华
关键词:“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
1980年,26岁的刘丽华是西安城东一家国营工厂的职工。刚进工厂时,她一心想像雷锋一样,成为社会主义大厦上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将“学习雷锋”的积极性都转移到工作中。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成了流行音乐。
如今32岁的张扬回忆,那个时候,每逢“学雷锋日”,学校就会组织看电影、上街扫垃圾。“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给公交车打扫卫生,大家见一辆车进站后,一窝蜂地赶上去,都想好好表现。”
多年后,张扬觉得当时的行为很简单,就是觉得表现好,老师能给小红花。当时社会上流传:“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刘丽华说,那个年代学雷锋的确有些走形式,人们的参与性并不高。
二十一世纪受访者:邱华
关键词:“网络公益”“爱心公益”
进入2000年前后,网络让资讯传播形式发生变化,诸如“彭宇案”等事件的影响,社会上有种疑虑:“好人能不能做”,“好人敢不敢当”?
也正是这个时候,更多的民间爱心人士以个人或组织的形式逐渐将“爱心”在社会上蔓延。熊宁就是一个典型代表,2008年3月10日,她给玉树送救灾物资时不幸遇车祸身亡,被誉为“西安最美的女孩”。54岁志愿者邱华说,这个时期的草根志愿者活动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有人求助,就有人帮忙。据了解,从2004年至2006年,西安因网络就形成了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如西安义工联盟、华商公益互助版块等。目前,西安市共有志愿者50余万人,有28周岁以下的青年志愿者31.4万人。“50年间,志愿者在走一条从模仿、抵触到自我选择再到寻找自我实现之路……”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总干事廖瑾认为,陕西志愿者团队未来需要给每名志愿者带来长远的前景规划。队伍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力求在几年内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甚至通过人大代表修改法律。
本报记者 贾晨
编辑:陈晨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