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讯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办的 《新媒体与社会》(第四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新一期辑刊发布了《中国校园“冷暴力”的舆情研究及对策分析》报告,指出——校园“冷暴力”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个人素质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以歧视学生,造成学生心理、精神伤害等行为为主要特征的校园“冷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持续引发公众对教育公平、教育制度改革、师德师风建设等教育热点问题的关注。
报告通过对2008-2012年间国内发生的若干起校园“冷暴力”事件进行盘点总结,对引发该类事件的原因深入分析发现,校园“冷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在于唯分至上的应试教育制度,以致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报告认为,一味以升学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制度主要是强调智力素质的发展,甚至把智力素质、分数高低当成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只注重考试分数、名次和升学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严重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若非从应试教育上入手,彻底改变以分数作为升学唯一标准的制度规定,避免教育的功利化,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校园“冷暴力”的产生。
其次,造成校园“冷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还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尊重和保护。报告认为,中国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缺乏对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西方新型教育理念的学习与认知,容易在批评学生时做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教育歧视行为。其实,任何教育方式的前提都是爱护与尊重,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激励。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激励教育,将校园“冷暴力”转变成“正激励”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最后,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热点事件的统计发现,校园“冷暴力”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教师,占有68.42%;其次是学校的责任,占有31.58%。因此,报告认为,教师终身制度容易造成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由此产生的教师品行素质、教学教育能力下降和师德建设的缺失是校园“冷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如何调整教师职业制度,提升教师素质和技能,培养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辑:王静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