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阎良墓园建成4年卖出树葬30个 当地人异地买墓葬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4-01 04:55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究底

  让生态葬受冷落的主因是传统“厚葬”观念

  如果能实行“树葬”,以植树代替造墓、造陵园,埋骨灰于树下,既让生者有了追思的寄托,也能让死者借此安魂,还避免大量占用土地,促进绿化,美化环境,减轻了殡葬负担,可谓一举多得。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推出后市场几无反应呢?

  传统观念是制约生态葬发展的根本要素。

  “殡葬改革需要转变观念,虽然生态葬所需费用比传统墓葬便宜很多,但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还是愿意接受墓葬。”李国军说。

  长安区的刘师傅是这个原因的典型代表,2008年他父亲去世时,曾有推销员介绍过树葬,但回去和家人一说,遭到了集体反对。“丧事办得不够隆重,怕亲友说闲话,自己心里愧疚;墓碑立得不够大方,怕亲友说不孝,自己没面子。”

  鲜人问津,经营难以维系是第二个原因。

  李国军说,墓园作为企业需要经济效益,如果生态葬一直无人问津,企业只能重新考虑定位。此外,当下传统立碑式墓葬价格水涨船高,媒体屡屡报道其暴利的存在,不难想象各个市场化经营性墓园为谋求更大的盈利,将树葬区转变为传统立碑式墓葬区。“毕竟树葬是赔钱的。”多家停止了树葬销售的墓园负责人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经营墓穴式墓地,利润至少在30%。而同样1平方米的墓地搞树葬,墓区基本不赚钱,因为它的费用和正常墓穴是一样的,包括树木费、管理费、设施费等,加上后期维护,成本太高。

  不好祭拜也让很多人不愿意选树葬。

  在阎良汉皇树葬园树葬区,一棵棵挺拔的树葬树紧密相挨,相邻的两棵树木几乎已没有间隔距离,而前后两排的距离相隔仅仅半米成为了亲人祭拜逝者唯一能走的道路,此外,两排之间的通道路面由于没有硬化,雨天时让亲人难以走到树葬树下祭拜。“起初规划的每个树葬穴占地约1-2平方米,树木选择四季常绿、生长缓慢的松树,但经过10年的成长,树木已经枝繁叶茂,不仅不方便家属祭拜哀悼,更是存在安全隐患。”沈文说,“虽然园区一直要求家属祭拜时禁止燃火放炮,但总有一些人偷偷地烧纸,引燃树木。”在沈文的记忆中,几乎每年树葬区都会有火情发生。

  对此,民政部门解释称,不做标记是为了防止不文明祭扫造成森林火灾等安全隐患。

  区域限制也是影响因素,例如,假设阎良区的生态葬发展较好,但很多长安区人就算能接受树葬也不愿意将家人葬在异地。

  方向

  变“厚葬”的观念为“厚养薄葬”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首批25个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已经开工过半,其中,政府投资350万元的阎良区荆山公益墓园全部采用了树葬和草坪葬等多种节地安葬方式,墓位占地面积小,平均一个墓穴的价格在2600元左右,远低于经营性墓地的价格。据悉,该墓园占地300亩,设计穴位6万个,直接节约土地2000余亩。

  如何推行生态葬?陕西省殡葬协会会长郭青凡认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人们必须走出误区。摈弃旧的思想观念,提倡“厚养薄葬”。

  省殡葬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相比于厚葬来说,“厚养”对老人的意义更重大。“厚养薄葬的说法已经提了好多年,对很多家庭来说,将有限的钱财用在老人生前的供养上,比老人去世后买墓地更有意义。”记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人不认可厚葬,认为孝顺应该体现在亲人生前,亲人离去后在心中好好怀念就足够。西安人苟先生希望为母亲的骨灰选一棵参天大树,寓意常青。“祭拜只是一种形式,生前尽孝才最重要。想念可以放在心里。”苟先生说。

  对于这种环保安葬方式,王先生觉得不错,“国外很多公墓都是一片草坪,像个安静的公园。”王先生认为,树葬或草坪葬一定要认真打理,“尤其是树葬,要保证树能常年存活,不被风刮倒,不被轻易砍掉。”

  此外,生态葬法是一种殡葬制度上的大胆创新,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除了在殡葬管理法规上有一些指导性意见外,这方面的相关政策还很少。

  “生态葬服务还应该逐步纳入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郭青凡说,目前政府正在研究新的殡葬条例,开始将生态葬纳入民生工程,计划给特困户、五保户等人均补贴1000元,从而实现“死有所葬”。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将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出台一些操作性、指导性、强制性强的相关法规,以确保这项利国、利民之举顺利得以实施。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郑升旭说,生态葬关系到生态文明和公众利益,政府就应当将生态葬当做公益事业去做,进行财政补贴去大力推广生态葬,让墓园愿意经营。而目前西安现有的墓园均是企业化经营,政府对企业仅限于提倡并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任何补贴。

  本报记者 谢涛 李浩 实习生 王斯韵

编辑:王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