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北京出租车29年变迁:从“打的梦”到“打车难”

来源: 京华时报  2013-05-08 07:30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1984年北京的大街小巷,陆续出现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黄虫”的黄色面包车,出租车自此平民起来。出租司机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疯狂赚金后,收入逐渐正常起来,行业整体也日趋完善。

  2011年以来,“打车难”慢慢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词”,这让很多已经习惯“打的”出行的老百姓非常不适应。无车可打,拒载频现,挑拣乘客……这些现象经常让最需要打车的市民感到无奈。北京市为了治理打车难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调价、增数、增加电召业务……但到底能否起效,还需要时间来印证。

  □八九十年代

  黄面的让梦想照进现实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实回忆,在黄色面的没有出现的时候,北京也有出租车,不过那个出租车跟现在意义上的出租车不一样,价格昂贵,且不是在马路上招手即停,而是服务于各大酒店,车也比较高端,都是丰田皇冠之类的轿车,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绝对可以算是奢侈品。郑实那时已经在北京参加工作,他说只有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才会咬牙花5块钱打一次车,可是当时他一个月收入才几十块钱。

  逐渐,平民出租车出现了,黄色大发面包车以10公里10块钱的绝对价格优势走进老百姓生活中,标志性的“黄色”统领了北京出租10年的光阴。在最初,出租车也并不被人们广泛接受,出租司机更不是热门职业。

  转机出现在1992年左右,司机刘先生恰好赶上了出租行业的“黄金三年”。

  “黄金三年”是刘先生自己的感受。1992年,他从出租公司购买了一辆黄色夏利,那时买车需要司机自己掏钱,在“万元户”还是很多家庭梦想的时候,他以7.5万元的巨资买了车,也包括出租牌照,正式干上了出租司机的行当。刘先生说,当时把身边亲戚朋友的钱都借遍了,破釜沉舟的感觉,好在干了没几个月,生意突然就好起来了,似乎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出租车这个新兴事物。当时夏利属于“高级车”,比面的不仅安全还更舒适,起步价虽然涨至10块4公里,但仍然供不应求。在普通上班族一个月挣700块钱的时候,刘先生开着黄色夏利一个月可以挣1万元以上,比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还多,出租司机当之无愧成为高收入人群。

  那时,他每个月需要向公司缴纳1800元管理费,每天加40块钱的油就够了,而且完全没有堵车的烦恼,当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不过70万辆左右。由于他有债务压力,每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而且车内没有空调,冬冷夏热,辛苦非常。他记得,当时公司开会时说过,全北京出租车只有6000多辆。

  因为过于辛苦,他只干了3年就把车卖了,既卖车又卖牌照,也就是出租权。当时炙手可热的出租车牌照最高已经炒到16万。可是1年后,各大出租公司都不再卖车,而且将已经出售的车回购,进行统一管理,自那时起,出租司机收入就远没有那么高了。

 [1] [2] 下一页

编辑:曹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