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板丁长江(左)帮海德(右)老人把馍装上三轮车 本报记者 董国梁 摄
街道上停放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对中年夫妇从馒头店出来,将馒头和包子端到三轮车后座上摆放好。一位老人拎着零钱包走过来,蹬上了三轮车,给中年夫妇挥了挥手。夫妇俩看着老人蹬车的身影消失在路口时,才转身回到馒头店继续忙活。
卖馍20年积攒10万元,供孙子上大学
老人和夫妇俩没有任何亲属关系。6月10日,记者了解到,两年多以前,他们之间还是陌生人,但是如今,他们已经胜似亲人了。
老人叫海德,今年85岁,是甘肃张家川人。1987年,他独自来到西安,开始打些零工,后来觉得仅靠打零工生活不能得到保障,他就用攒下来的钱买了辆三轮车,从蒸馍店批发来馒头和包子沿街叫卖,没想到这一卖就是26年,他从“海叔”卖到了“海爷”。
老人卖馍主要集中在回坊上,时间长了,回坊上很多人都认识他,都熟悉他吆喝的声音。“馍来了……”“豆包来了……”他的叫卖声拖得长长的,听到这独特的叫卖声,买馍的人就知道是海德来了。
老人卖馍的路线基本固定,从香米园出发,经过庙后街、西羊市、北院门、钟楼、东厅门等大街小巷,一个来回跑下来足足有10多公里。
现在,他每天要卖两次馍,上午6时到12时,下午3时到8时,一天能卖出300来元的馍,其中豆包、糖包230多个,每个0.6元;花卷120个,每个0.5元;馒头250个,每个0.4元。这些馍的成本是200多元,这样算下来,他一天收入大约七八十元。
每天出售的馒头并不需要老人提前购买,馒头店的好心老板总是将馒头和包子以最低的价格“赊”给海德,等到晚上卖完后,再一起算账。有时候遇到天气不好,批发的馍卖不完,就可以全部退给馒头店,没有任何风险。
老人生活得很简朴,老伴去世得早,他平时也不花什么钱。4年前,孙子考上大学了,他就把积攒了20多年的钱,一共10万元拿了出来供孙子完成学业。这也是最让老人感觉到自豪的事情。
觉得卖馍一点都不累,让老年生活很充实
从外地到西安,住宿是最大的问题。但是老人并不发愁,因为他的朴实和辛劳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和钦佩,大家也都很乐意帮助他。以前那些年卖馍时,总有好心的馒头店老板为他提供住宿。
他现在就住在香米园的这家馒头店老板夫妇提供的房子里,是馒头店楼上的一个单间。馒头店老板叫丁长江,3年前来这里经营馒头店。2年前,海德老人之前批发的馒头店转让出去了,经人介绍,和丁长江有了接触。
看到老人很辛苦和质朴,丁长江夫妇就将楼上的一间房子腾了出来,提供给老人免费居住。每日出车前,夫妇俩就帮忙将馒头搬到车上,然后目送着老人蹬车离开。到了晚上,忙完生意,夫妻俩会熬上一锅稀饭,炒两三个菜,邀请卖馍回来的老人一起吃。“我们也被老人的精神打动,85岁了,还天天起早摸黑卖馍挣钱。”丁长江说。
“他们对我很好,就像我的儿女一样。”海德老人说,看到夏天屋子里热,夫妇俩还和他一起去市场,给他买了一个台式的风扇。
海德有一儿一女,儿女都希望父亲和他们一起生活,安享晚年,但海德认为自己还能干,没必要去麻烦儿女。老人觉得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在帮助他,卖馍一点都不累,这还让老年生活很充实,“西安人很好,我对这里已经怀有深情,我想一直在西安待下去。”
本报记者 卿荣波 实习生 宋若兰
编辑:王秋阳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