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3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榆林煤震:往哪里转型煤老板们很头疼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7-01 06:57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20年“蜕变”

  从中巴司机到亿万富豪

  1957年出生的府谷人张醒年民办教师出身,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养家,辞职到府谷和榆林等地打工,还一度跑过延安到榆林的中巴,但这些营生都让他的生活仅仅维持温饱。

  1994年冬天,张醒年在延安往榆林的半路上捎了一个从北京回来探亲的知青。由于谈话投机,“知青”告诉张说,自己有个亲戚在铁路上,有渠道能搞到火车皮,建议张醒年去“贩煤”。

  开始厌倦了跑中巴的张醒年当天回家就以4万元的价格转让了中巴车,然后加入到了“煤贩子”行列。

  由于有这位“知青”的帮助,加之自己这些年跑运输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虽然起步晚,但张醒年的生意却比同行好许多。

  1996年2月,依靠“贩煤”积累了第一笔财富的张醒年收购了当地村子一个4平方公里的集体煤矿。当时对方要价5万元,张醒年还价三万五,村干部说晚上回家考虑一下。当夜,张醒年便让人给村干部送了一个5000元的“红包”,第三天,煤矿以3.5万元成交。

  由于当时煤炭价格很低,许多煤炭销售出去后很难“回款”,张醒年没有大规模开采,而是继续做“倒车皮”业务,并在府谷和神木都注册了“煤炭经营运销公司”,张醒年是大股东,那位“知青”是二股东。

  从1996年到2003年,张醒年主要做“贩煤”营生,用他的话说就是“倒卖信息、吃差价”。偶尔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他才开挖自己煤矿的煤炭。“当时主要靠人力开采,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张回忆说。

  2003年年底,张醒年一算账,自己家的存折上已经有了89万元。那一夜,他和两个儿子喝了个大醉。他对儿子说,咱有钱了,“大”(音,陕西话,爸爸的意思)终于不怕给你俩娶不到媳妇了。当年秋天,有邻村熟人找到张醒年,表示愿意出500万收购张名下的煤矿。被500万数字惊呆了的张醒年赶快电话询问那位“知青”,电话里对方哈哈一笑说:“老张,少了700万咱不和他谈。”

  邻村熟人不断地来张醒年家动员他卖煤矿,双方经过20多天的“谈判”,最终煤矿以800万成交。

  一个月后,张醒年花900万在神木县买了一座煤矿,约5平方公里。他和那位“知青”的股份比例依旧7∶3。

  2007年,张醒年作价7000万把煤矿卖给了神木人杨老板,同时用回收的资金在5家不同的煤矿入股。随后两年,他的资产很快过了亿元。

  2009年,朋友告诉张醒年,他卖给杨老板的煤矿被温州罗老板以10亿元价格收购。张醒年听后一阵揪心的痛。

  “在陕北煤炭资源行业,真正赚了钱的是倒卖煤矿的,也就是你们媒体说的‘炒煤矿’,多数煤老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6月13日,张醒年对本报记者说。

编辑:张丹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