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申城“高烧”不退,可高温丝毫没有影响学生补习的热情。近日记者探访沪上多家培训机构发现,不少学生热浪中在多个补习班间奔波赶场,学生辛苦,家长也跟着“受罪”,一些机构并不提供专门的家长休息场所,陪读父母只能自带冰水、扇子,在高温中煎熬,家长感叹:“不补心慌,去补人累,半条命快热没了! ”
场景一:
走廊闷热难耐大汗淋漓
8月1日下午1点,记者来到位于东体育路上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正值正午高温时分,一楼教室外走廊长椅上坐了三名陪读家长,个个大汗淋漓。
家住江湾附近的初二学生小刘就是该培训机构的学生之一。从七月初开始,小刘就在这里补习英语和物理两门功课,每天四小时,已坚持了近一个月。 “孩子不熟悉这儿,我不太放心,”在长椅上等候的小刘母亲告诉记者,她每天开车接送孩子,给他送午饭,还陪他一起上课。
虽然教室里都开着空调,但陪读家长们就不那么“幸运”。简单摆放着几张长椅的走廊闷热难耐,既没有电扇也不通风,而两瓶冰镇矿泉水和一把扇子则是小刘母亲准备的全部抗暑“装备”。 “前几天特别热时,只能一直喝冰水扇扇子。”小刘母亲说,“好在中午休息时可在补习班餐厅坐一会儿,‘蹭’会儿空调。 ”
场景二:
路上奔波来回花两小时
昨天,在南方商城附近一家培训机构中,记者发现,休息室里坐着20多位陪读家长,他们中不少拿着手机、iPad等数码产品打发时间,像李阿婆这样年纪大的陪读家长只能干坐着发呆,或与周围家长聊聊天。
李阿婆的外孙女在这家机构补习语数外三门功课,隔天上一次课,一上就是一下午,她专门负责接送。 “我们家住在肇嘉浜路附近,乘公交车来上课至少要一小时,每天这样来回,半条命快热没了。 ”
场景三:
帽子墨镜阳伞“全副武装”
暑假里,家住浦东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张也没闲着,从7月15日开始,小张每周都有三天要冒着酷暑,赶到大连西路上某培训机构学英语,一学就是三小时。
前天上午11点,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教学楼内没有供陪读家长休息的场地,张妈妈不得不坐在教学楼外遮阳棚下的椅子上等儿子下课。“前两天太热了,我就去附近商场兜兜,吹吹空调,”用帽子、墨镜和遮阳伞将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的张妈妈告诉记者,“这两天我就坐在棚子下面等。 ”
距离下课还有半个多小时,长椅上的家长渐渐多了起来,脸上满是汗水。“他们教室里有空调就行!”家长王先生说:“我们觉得太热还可以坐在车子里休息。 ”王先生告诉记者,刚开学天气不算太热时,陪读的家长比较多,最近由于高温,不少家长都不再陪读了。“前段时间还有不少孩子爷爷奶奶自带小板凳,坐到教学楼里的一块空场地上,那里也没空调,好不到哪里去。 ”
学生:
大部分同学都在补课
昨天下午4点半,在四川北路上一家培训班补习的小秦拎着已喝完的矿泉水瓶和书包,和来接她的妈妈一同撑起遮阳伞准备离开。才走出空调教室10分钟,小秦的T恤就已被汗渍浸湿,额头前的刘海也被汗水打湿。
“现在谁暑假不补课,大家都是一样,我每天来回还得坐两个多小时地铁”,即将升入初三的小秦说,“只不过天气确实太热,出了地铁站走在路上真是快被晒晕了,皮肤像被烤焦一样。 ”小秦告诉记者,他们班绝大多数同学暑假都在补课,自己算是比较轻松的。“我只补三门课,数学、英语和化学,其他同学还补五门! ”小秦对这样的补课并没什么怨言,“除了太热外,其他都挺好,反正都习惯了。妈妈每天都会为我准备盐汽水和薄荷茶防暑。 ”
家长:
不补课担心被甩几条街
在被问及为何大热天还要坚持送这么小的孩子补习时,家长王先生脸上流露出无奈:“暑假里,班上同学基本都在补习,不补就落后。 ”一旁的家长沈女士女儿今年读二年级,她也深表赞同,“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这也是为今后孩子出国做准备。 ”
采访中,大多数陪读家长都有一种普遍心态——不补心慌,去补人累!“学校里老师都说要补课,不然一个暑假过掉,成绩要被别人甩开多少条大街啊!孩子马上要高考了,全家人都动员起来,不补课总归不放心。 ”王阿婆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三件防暑“利器”:扇子、毛巾和遮阳伞,“今天忘带墨镜了,天气再热也要陪孩子来,万一他中暑了,我更不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