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简单几个字的评论,道出了曾经与城中村有过擦肩之缘的人们的内心情愫。或许,这是一个小圈子该有的讨论,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有过这种擦肩时的翻江倒海,真真不得而知。至少,正如《春天里》唱的一样: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留下的苦的追忆,已经结痂成疤,曾经的感念,却一直伴随。为了这个共有的情节,我们俯首折花,默默祭奠……
不论是寒窗十六年,蜗居一隅,努力寻找扎根都市契机的莘莘学子;挎着行囊,揣着体力,走出大山,想改善生活,甚或改变下一代命运的务工者;没有信仰,没有背景,没有人缘,赤手空拳来到都市的小年轻……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话显得那么苍白而无力。
熙熙攘攘、狭窄不堪的巷子里,各种吃食、两元店、服装店、手机美容店、网吧、台球厅、民房出租以及美容美发、水果摊、夜市摊……凡此种种,堆积成城中村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社会。是社会就得有利益,作为过客的我们,没有利益的筹码,没有哪怕大吃一顿的魄力,有的,只是蜷缩一隅的羸弱。
当狭窄的过道,煤气灶上做出蛋炒饭;当每到月底房东屡次催房租,我们却只能躲在网吧里,不敢回去面对催债;当每天早上在油条豆浆还是肉丸胡辣汤之间根据价格选择早餐;当捏着鼻子上那个只有一平米的、臭味冲天的公共厕所;当蚊虫乱飞、单放机里聒噪难安,风扇里扇不出我想要的清凉;当数十元宴请一帮同一层次的朋友时,所发出的豪言壮语……那一刻,虽自觉腹有诗书,虽自觉是金子总会发光,虽自觉但求三餐温饱……理性的心理告诉我们,我们败了,败给不堪的现实。
我的未来不是梦,可共勉这首歌的人太多太多,但实现梦境的人又有几何!回到老家,妈妈嘘寒问暖犹如芥末般富有催泪的效果,然眼泪里挤不出坚强。我们要做的是,背负着愧疚,继续前行,无奈地前行。
城市化进程,与我何干!我们得首先摆脱“月光”的窘境。城中村,这个我的安身之所,我多么想离你而去,但是,我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因为,离开你,我将没有任何依托。我们,就如同寄生虫,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化蝶,才能展现自我。除此,我们将无处安身。
既然如此不堪,我们却不能离开这座城市,因为,在孱弱背后,我们依然拥有一个个蠢蠢欲动的梦想,为了这一个个梦境,我们坚守着自己的无奈与辛酸。
同甘不稀奇,共苦才弥足珍贵,当我们离开寄居的村庄,一步步逐渐强大,甚至可以在这座城市有了属于自己24小时热水的家。然久久,梦境里,依然徜徉在城中村的熙嚷之中。总结原因,城中村曾是与我共苦的地方。
谁不想自己生活的城市马路宽阔、车流如梭,谁不愿自己住的地方窗明几净,谁又不愿意自己三餐温饱、经济富足。但是,现实压倒一切。当我们从无措到无助,从无助到无力无奈,从无奈到逐渐强大,从立足都市到成为城市的主人,城中村,就是我们起步的地方,也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回首,万语千言,再回首,感慨万千。言而总之:感谢这座城市给我们这些过客的一切,也感谢这座城市为我们提供的平台。城中村,是一个孕育梦想的暖巢,当城中村不复存在,梦想也已生根发芽。或许,将来的城市过客,只能寻找新的蜗居所在,所不同的,是地方的差别,所共有的,是青春年少、为梦痴狂的执着。
愿,这座城市越来越好。
文/杨小刚
华商网专题:爱恨情仇的城中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