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为77岁的邹城农村老人王计兰养老的,不是她外出打工的子女,而是同样年迈的78岁的黄兴梅、80岁的张召娥。

  邹城市北齐村这个远离市区的小山村,像邹城市其他100多个村庄一样,从2013年4月开始尝试这种互助养老,老人告别了世代散居的老屋,住到了村集体的宿舍里,吃“大锅饭”,互相照顾生活起居。

  在被抽空的空心村里,乡村为空巢老人置办了一个“大家”,互助养老院模式试图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孤独以及养老问题。但他们一天天老去,这些年迈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又能撑多久?

  80岁的照顾77岁的

  活了77年,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村民王计兰住进养老院时,才第一次用上淋浴。帮她搓背的,不是她的儿女,也不是养老院服务人员,而是同屋的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召娥。

  当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在4月初挂起“互助养老院”牌子时,过惯了平静生活的老人带着马扎,争相来看看这个村里的“新单位”。后来,一些老人陆续住了进去,引发了全村老人的“骚动”。

  “只要生活能自理就可以住进来,不要钱,但吃饭自理,没有服务员照顾,来去自愿。”王计兰揣摩了好几天村支书的这番话。她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还有五个孙子、孙女,但现在留在她身边的只有准备生孩子的三儿媳,想来想去,王计兰还是递交了入院申请。

  “要是我有个头疼脑热的找谁去?孩子们都在外地上班,三儿媳妇转过年生完孩子也走了。”一句“都走了”,王计兰就把自己所有孩子的情况介绍完了。

  住进这个互助养老院,王计兰和78岁的黄兴梅、80岁的张召娥分到了一个互助组,住在一间房里。平时除了听戏、看电视,三位老人就在一起拉呱,“白天在养老院里呆着,晚上也住在这里,没事再回家看看。”张召娥说。

  没怎么经村支书号召,养老院里能容纳40多个老人的第一批房间就住满了。村里虽然也有过“养儿防老,住养老院丢人”的大讨论,但村支书说,自己养活自己不丢人。

  在养老院里,这些以前独居的老人中,年轻些的被选为管理员,照顾大家的起居饮食。农闲的时候,几十位老人住在一起,集体生活,轮流做饭,互相照顾;农忙时,再各自回家干活。虽然这是个松散的集体,但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公社“大家庭”。

  如果遇到谁生病,大家再不用担心没人管了。“一个人生病,十个人盯着,院门口就是村卫生站,乡镇医保都联网了。”大律村互助养老院管理员王长喜说,每个村里能有的“现代化”都集中到养老院周围了,超市、澡堂、燃气灶应有尽有。

  生活和孤独都解决了

  村里这种互助养老院建起的背后,是老人逐渐老去的年龄。互助养老,让空巢老人不再孤独。

  在较早尝试这种互助养老的邹城望云一村,住进养老院的不只是独居老人,还有老人家庭。村支书孙善成说,在这个互助养老院里,每位老人一年都能过一次生日,一个月看一次电影、演一次大戏。

  “每个老人过生日,村里一次拿出400块钱,买个蛋糕,送瓶红酒,炒上菜,大家坐一起唠唠家常,回忆过去的生活。每个月老人能参加三四次生日宴会,可高兴了。”孙善成说。

  前几天,大律村联系民政局,给60多位在这里居住的老两口拍结婚照。满玉伦和王长兰老两口因为去济宁看孩子,没赶上照相,懊恼了好几天。

  在邹城市,有100多个村庄建起了这样的互助养老院。因为场地是利用闲置的学校、村社兴建,用水、用电有政府补贴,每个村的成本并不高,只需要给养老院添置一些桌椅床柜。

  在独居老人比例比较大的邹城农村,每个村支书都为有了互助养老院而高兴。“村里独居老人的生活、看病、孤独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孙善成说。

  抱着自己4岁的孙女,满玉伦和王长兰老两口说,因为村里没有寄宿制幼儿园,互助养老院里还住着四个孩子,也算幼儿园。院里的大爷、大娘谁都可以担任一天幼儿园的“保姆”。

  随着村里近三分之一人口往互助养老院集中,村里的卫生站、超市甚至村委都在向养老院集中,一个养老院成了一个村的公共资源,甚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 [2] 下一页

编辑:李晨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