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5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建设中的经开区
西安经开区
  编者按:20年的创业历程,对于从一片荒地上成长起来的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不仅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之以恒,更需要建立在机遇、禀赋、使命等综合因素之上的科学决断与果敢实践。20年,也许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却见证了西安经开区从一个区级开发区,到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一的创业传奇。

  全国经开区排名三年进8位,跃升至23位,综合实力居西部第一;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西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全力推进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成为全省首个过“千亿元”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开发区……与这诸多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安经开区所处的内陆城市,既没有沿海沿边的地缘优势,又没有国家层面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关照;在西安北郊建立开发区,没有产业与科技资源的近水楼台,仅有10万元启动资金,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只有省市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带动城市发展所赋予的一副重担和殷殷期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这今夕巨大反差,正是这一段风雨兼程的创业史,让人们对西安经开区坚定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坚持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的不懈探索,投来关注赞许的目光……

  1993年,隆冬。一场大雪让古城西安披上了厚厚的白色戎装。苍茫的大北郊,一个年轻人,旷野中,推着自行车,努力寻觅着前行的方向。此时,他对脚下的路似乎有所迷失。

  “刚成立时,经开区范围内一片庄稼地,唯一的单位就是陕西省公安厅所属的警犬基地,这也是管委会临时办公地。那天早晨雪很大,我从灞桥区去单位,结果还真就迷了路。”经开区管委会经发局局长南永春说起建区初期的情景,仿佛一切都还在昨天。

  这次迷路,距离南永春到管委会上班已近半年时间。1993年5月,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第一则招聘启示,这成为开发区如今人才汇集的标志性节点。“年轻时就是有股冲劲,不愿意局限于平稳安逸的工作和生活。”当时尚在事业单位的南永春,放弃了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可观收入,不顾家人反对来到开发区,成为第一批拓荒者。尽管,开发区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发展道路和前景,大多数人并无概念。

  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懵懂未知的情况下,第一批30多个年轻人怀揣事业梦、人生梦,投身开发区事业,开启西安北城开发建设的大幕。

  艰难探索为古城建立对外开放窗口

  上世纪90年代初,东部和沿海地区掀起的兴办开发区热潮,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景观之一,开发区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社会认同。作为内陆城市西安,也亟需树立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实现跨越发展、快速追赶的突破点。

  1992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西安未央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曾用名)筹建处,决定在城市北部区域建设开发区。经过半年时间紧张筹备,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于1993年4月29日成立。而此时,由于一些开发区出现乱占耕地、占而不建等现象,国家已从政策层面开始对全国开发区热进行压缩、清理和整顿。

  “生不逢时!”经开区老员工、管委会党群工作局局长李凡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宏观形势。“刚刚起步的经开区,显得有点茫然无措。”这时候,南永春也似乎再次感觉到身处一片苍茫。同时,仅有的10万元启动资金也让这个团队捉襟见肘、更为艰难。李凡回忆道: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办公室及桌椅都是借的,稿纸、笔等办公用具都是从原单位拿的,一个人干几摊儿事,起初还由原单位发工资,后来开发区月工资才定为90多元。这对于原来在建筑公司搞工程技术月收入已达5000元的李凡而言,显然出乎预料。

  真正到了考验意志和决心的时候!势在必行,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城市北部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窗口的初衷没有改变、信心没有削减;开弓没有回头箭,开发区团队攻坚克难的意志没有动摇,全力以赴加快建设的步伐也更加有力。

  自行车链条换了一条又一条,顶着风雨跑了一趟又一趟。创业者的执着与坚韧撼动着西安北郊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根据国家对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要求,经开区按照“成熟一个、配套一个”的模式,开始了以招商引资为驱动的区域开发建设。

  自1993年起,经开区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海南新大陆“雅荷花园”成为第一个入区项目,为开发区发展注入了第一笔市场资金;海星现代饮品(荣氏果汁)成为第一个制造业项目,为食品饮料产业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口可乐西安公司作为第一个外资项目,开启了世界500强企业与西安经开区携手发展的美好蓝本……

  一批优势项目入驻,不仅奠定了开发区的产业基础,更为西安乃至陕西打开了一扇吸纳资源、融入世界的窗户。同时,现代工业生产、营销理念和企业文化催生的一系列“新鲜事”,强烈冲击着古城市民对工业经济的传统认识——没见过企业在电杆上打那么多广告,没见过免费发放印有宣传标志的遮阳伞,没见过请市民免费品尝产品,没见过请小学生参观工厂,没见过企业通过大规模植树来消减其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贸出口为主导方向,经开区为古城西安开辟并践行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也为设立西北首家出口加工区创造条件。至1999年,西安经开区已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9亿元,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000万美元,税收0.69亿元,成为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的工业园区。

  软硬兼施投资环境全面跃升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安经开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由此进入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全面提升的快速通道。

  围绕投资环境建设,西安经开区采取了“内外兼备、软硬兼施”的综合举措。在打造硬环境方面,经开区以加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规划范围内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同时,加快市政道路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使区域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经开区设立了西北首家国家级西安出口加工区;2002年9月,西安市同意经开区中心区由9.88平方公里扩展至21.74平方公里;2003年5月,经开区全面启动了与高陵县合作共建的泾渭工业园(现更名泾渭新城),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2003年10月,西安农业综合开发区并入经开区,更名为草滩生态产业园,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

  至此,经开区涵盖中心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的整体发展格局形成。四大功能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定位各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却又密切关联、相互支撑,从产业承载、外贸出口、研发商务、配套服务等方面立体化推动要素集聚,为综合型大项目的战略性进驻提供了空间承载和产业支撑。

  对于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南永春以自己切身感受做出了阐释:“从进入管委会那天起,我就从没把自己当成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而是一个全心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服务者。”这样的服务理念代表了开发区团队整体的思维认知,也成为管委会构建服务型机关、优化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管委会对企业的服务,是发自内心、真金白银的支持。”北京世纪互联总裁雷紫东讲述了企业建设期间发生的一件事:2008年西洽会,世纪互联签约经开区,投资5000万美元建设“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基于信息服务产业的特殊性,项目对用电安全要极为严格的要求,为此,管委会总投入1300万元铺设两条约10公里长的专用电缆,确保了企业一年内开业运营。

  以支持企业发展为宗旨,经开区将软环境建设具体落实为涵盖政策引导、产业支持、基础配套、综合服务等各类要素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通过主导产业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中小企业融资、鼓励企业上市等一系列促进政策,期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各类中小企业能够分享源自整体环境的均等化服务;通过总部经济发展、星级酒店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扶持,旨在促进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相互支撑;通过高端人才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大学生见习基地等涉及人才方面的组合措施,体现了对人才在创新中核心作用的高度尊重和具体关切……

  综合环境优化升级,使经开区比较优势和投资“钱”景被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看好,世界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龙头纷至沓来,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集群化效应日益增强。截止2006年,西安经开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42亿元,工业总产值345.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25亿美元,税收14.2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9.7倍、11.1倍、6.5倍、20.6倍。2000年-2006年,成为经开区突破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夯实了基础。

  负重前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

  有恒心者得机遇!10余年艰苦创业、10余年孜孜创新,凭借产业积淀和社会发展,2004年经开区以崭新姿态进入古城人民视野。那年,西安开展了一项关于行政中心北迁还是南移的调查,大多市民给北城投下了神圣的一票。

  2005年,在《唐皇城复兴计划》中,西安做出一个足以改变城市历史的决定,市级行政中心将整体北迁至经开区中心区。同年,西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经开区不仅要建成西部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还要建成西安新的中心市区。

  自此,“建好新中心、服务大西安”就成为经开区奋力推进的一项战略工程。2007年10月,经开区正式启动33个城中村整体改造,新中心建设大幕开启,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北城迸发。5年间,3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38条断头路打通,3条南北大通道系统提升,30公里架空线缆落地,一大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或启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中行、农行、工行、建行、浦发、招商、中信、兴业等2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先后入驻,世纪金花、金鹰国际、王府井、民生、苏宁、国美、沃尔玛、居然之家等商贸品牌纷纷布点,经开区全方位满足着市民对大都市生活的各种需求。

  在全速推进新中心建设的同时,经开区坚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决心意志毫不动摇。2011年11月,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76亿,成为全省第一个总产值过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工业经济对陕西省、西安市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2012年,经开区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资源统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关于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两个指导产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努力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经开区以科技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战略,得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深度回应——中科院西安分院、省发改委和经开区在草滩生态产业园联合设立中科院西安科技创新基地;世界500强ABB将全球唯一的电力电容器研发中心转移到经开区,向ABB全球电力电容器产业企业提供新品研发和技术支持;全球顶尖的交通及物流系统提供商西门子信号公司建立了SSCX研发中心,为全世界提供高性能的交通物流解决方案;北车永济研发中心,向高速铁路提供安全可靠的机车装备……

  建区20周年之际,经开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已处在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日前,经开区正在“推进高陵组团建设、全面加快草滩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区改造提升和狠抓城市管理”等重点工作任务,并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的奋斗目标,经开区将以更加稳健有力的步伐投身美丽西安建设。

  回顾20年发展历程,西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贾生林颇多感触:经受过迷茫、困惑、艰辛、曲折甚至失败,历届开发区人坚持着“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理念,并主动将自身融入到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下研究谋划,走出了一条依托本地优势、整合全球资源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发展使命,经开区将自加压力、负重前行,一方面高度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的内生增长,一方面创新机制与模式,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价值充分释放,为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综合功能支撑。

编辑:张爽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