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关联】再爆院士制度问题

  就张曙光两次参评院士的参评附件材料,2011年3月,中科院院士工作局综合处相关负责人曾回复新京报记者,未当选院士当年被推荐的附件材料,或销毁,或退回归口初选部门,中科院没有留档,无从查询。

  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备受关注,也不断被质疑。

  新华社9月12日援引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观点称,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当选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调动一定行政资源的人。

  对于张曙光为何会去争取院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日前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院士本是代表着中国科技最高水平,但在一些地方,院士不仅成了个人利益,还成了所在单位,甚至是所在地方的利益,因院士“通吃”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

  9月11日,张曙光在法庭上称“花钱参评院士”次日,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声明称,张曙光2007年、2009年两次被铁道部推荐候选院士,在张参选过程中,“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

  该声明同时表示,“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一位曾参与编写的专家称,书的内容并不假,由当时铁路系统顶尖专家执笔,是铁道部几十年的积累,但张曙光没有参与写作,“他只是在编写过程中提过意见”。

  新京报记者刘刚北京报道

编辑:秦一乔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