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李征的双人病房里只有他一个人,为此,他嘲讽自己:命大。因为,同病房的另一张床上,来来去去已经不下两三人。
在他住进医院的这半年里,不由自主地养成了一个嗜好:观察来往的病人,这些病人“都是被上帝判了死刑的人,”李征说,他观察着他们,仿佛置身在一个人生的剧场里,所有的人不用刻意表演,“一切都比真实更真实,”
说这个时,李征哭了。他以为,在某种程度上,他没资格这样评价同病房的病友,因为,“在癌症这场戏里,自己是观众,更是主角。
如果还可以,只想简单生活
2013年9月11日下午,在西安一所医院的肿瘤科病房里,李征静静地等待着来访的记者,他的床头,是一本朋友送他的《病隙碎笔》,每次化疗,当机器缓缓开启,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作家史铁生书中的某句话。
面对记者,李征说:“如果我还能够‘要’,我更愿意要生命健健康康,愿意要简单平凡的生活。”
5个月前,48岁的李征被查出患癌。那之前,他是律师,有自己的事务所,是大多数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他来自陕南农村,在充满竞争和欲望的城市中,他小心翼翼地完成着一个农家子弟“鲤鱼跳龙门”的人生愿景。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他有自己的大房子,他为妻儿提供了安逸生活,也足以证明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当然他也是父母的骄傲。回想一直在事业中打拼的经历,李征说,很累。
为了做出行业里的名气,他一直在透支体力,“虽然累但觉得值”。他一直觉得,自己被一种力量推着向前走,如果不是生病,他的人生,“没想过要停下来”。
生活忽然变得不真实
半年前,在办理完一件棘手的经济案后,李征忽然觉得很疲倦,伴随着身体某个部位隐隐作痛,去医院检查时,医生说,“你的胃上有个小黑点,但我们仍需要复查。”
尽管医生轻描淡写,李征却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自己也许得了癌症,”从医院出来的那一整天,李征整个人都是恍惚不堪,他不知道是要去办公室还是家里,以前井井有条的生活突然变得那样不真实。李征难以在心理上接受自己得病的身体,他一直是很勤奋的人,也从不被职业生涯中遭遇的任何一次困境击倒过,生病后,职业中一贯的冷静和理智仿佛荡然无存,他不记得起初自己是如何失控地一次一次反问医生,“弄错了吧,”而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问的最多的是,“我还能活多久”。
手术前的第一次化疗是他终身难忘的经历,那天,尽管医生已经在之前为他做了相关的心理抚慰,但就在妻子目送他进化疗室的一瞬间,李征还是感觉到,“自己像走进了屠宰场。”
尽管李征做了肿瘤的切除手术,但没有人能保证他的癌细胞能够不再扩散,每一次医生探房,都会告诉他,“保持情绪的稳定很重要,”但对于李征,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并不容易。
那段时间,李征不愿意见任何人,他怕看到父母流泪,他的情绪很糟糕,化疗难忍时,他甚至想到自杀,后来他明白了,差不多所有的癌症患者“大约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想那个黑暗的结果,但如果只是选择那个结果,生命就简单得多了。”
与生命和解吧
老张是李征的第二任病友,那是李征动完癌症手术不久,老张也住了进来,老张患的是肝癌晚期,除了化疗不能动手术,李征记得老张初进病房的样子,“情绪比自己更糟糕。”
一次,老张的女儿要推他去胆管化疗室时,老张忽然像个孩子一样暴怒起来,看着老张哭泣的女儿,李征忽然明白,“以为死一直是自己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你周围的人也一样要面对它。”
防不胜防的癌症,使得李征在那段时间放下所有的工作,“想的最多的就是死亡的问题。”尽管有着心理上的准备,但当死亡的恐惧一次次来临时,李征仍旧会忍不住地发脾气,尤其是对自己的妻子,“你会觉得,没病的人根本不会理解一个有病的人。”
老张离开病房的那晚,李征一个人躺在黑漆漆的病房里,时间忽然变得很漫长,他说自己永远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死亡近在咫尺的感受,白天,强行振作的身体,在夜晚变得无比孤独,“如果,你已经是死亡这场剧的主角,那就和这场剧和解吧。”李征说,自己最终想明白了,对于死亡,“你越害怕他,他就越让你黑暗和没有尊严,而如果你能够接纳它已存在的事实,内心反倒不恐惧了。”
以前的李征,因为职业的缘故,一直嘲笑着文学的浪漫和疏于严谨,现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却是他每天必读的功课,“死亡绝对是个哲学问题,”李征说,那是他读到史铁生《永在》那首诗时突然想到的。“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李征说,每每在读到史铁生的这几句诗时,他的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得病时,你会愤怒世界对你的不公,可是在读到这样的文字时,你才发现,死亡的恐惧原来也是可以超越的。”
手术后的李征,癌细胞控制的程度并不如医生评估的那样乐观,“这些都不重要了,”李征说,健康的人总是会计较生活中别人如何对你,如何评价你,甚至说了什么。当有一天,你知道自己的时光不多了,你能做的就是关注自己,“人生有那么多宝贵的时间都是被浪费掉的。”
李征有一个愿望,如果生命还能眷顾他,他一定会和妻儿远离都市,过“不需刻意追逐的生活。”李征知道,在某种程度,很多癌症患者基本“死于自己的恐惧,”而他比较幸运,能在现在坦然与黑暗相处,而这一切都缘于“如果你有勇气谈论死亡,就像史铁生那样。”(尊重采访者意愿,本文李征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