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昨日下午,在西安庙后街182号院居住的20多家老户,利用放假时间相聚在一起,每家做出几道拿手菜,共叙友情本报记者邓小卫摄

老人说每个盘子夹一口菜就能吃饱本报记者邓小卫摄

  昨日下午3时,西安市庙后街182号,这个老院子里的28户老住户老少90余人,纷纷从西安、宝鸡、延安等地赶回曾经生养他们的这个大杂院,看看他们曾经遗落在这里的身影与记忆,也看看现在这个院子里,老邻居们的幸福生活。

  桌椅板凳一拼筵席成了

  站在庙后街182号门外,门口悬挂的两个大红灯笼一下就烘托出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一进门,住在小院东侧的曾师傅刚刚做好一道老干妈臊子鱼,“欢迎品尝!”他一边招呼记者进院子,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这道菜码放在盘中。在他的身后,是由北向南一字排开的长长的筵席,上面已经摆放好了荤素不同、样式各异的数十样菜品。随着最后一道菜端上桌,老住户汪敏喊了一声:“开饭喽!”她的声音在整个老院子里从背面大门一直传递到南面,顿时,整个院子沸腾起来了。老人、小孩儿、大姑娘、小伙子……90多号人纷纷抄起吃饭的家伙,围在桌椅板凳拼成的筵席旁开饭了。

  去年的聚会每户两道菜

  发起聚会活动的罗西安今年已经64岁了,“我就是这个院子的老住户,现在仍然住在这里,但你看这一圈,这些都是我们原来一起玩的伙伴。虽然大家都60多岁了,很多人也都不在这里住了,但他们退休后仍然经常回来转转,找寻当年的回忆和美好时光。”

  院子看上去非常整洁,门前摆放着花花草草,还有干净整洁的门窗玻璃,让人感觉非常舒心,步入其间,让人很难联想到院子外面是西安市目前繁华热闹的庙后街商业街。

  罗西安说,去年中秋节与国庆假期连在一起,“所以当时老院子的居民就想在中秋节期间,让老住户们好好团聚一下。当时我们一发出倡议,立刻就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响应,居民们每家两道菜,餐具都是各家各户自备的。我们把桌椅板凳一拼,这个流水席就成了。现在生活在大都市里,邻里间能够像我们这个院子里这些居民这样安逸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很珍惜现在老邻居在一起的日子。去年一共来了87人,今年是第二届,我们计划以后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我们这些老邻居团聚的日子。”

  曾经的张家公馆

  罗西安介绍说,这个院子是庙后街上保存较好的一户大宅,原为张家公馆,据说是民国时的建筑,三进院,建筑规格很高,体量、空间尺度等也较普通院子的大;有一过门,木结构,做工精巧。现在是省建八公司家属院。

  罗西安还在现场展示了一组2011年拍摄的老照片:这个院子里当时很多住户家的顶棚还是芦席做的,已经塌下来了,旁边的墙皮剥落后显示墙体还是土坯墙,而且裂隙大得惊人,所以就下决心想把院子修缮一下。

  居民们修缮老院子的愿望在2012年4月完成了,“因为这是一个古旧民宅,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在维修的时候,很多地方也是修旧如旧。”罗西安带领记者参观了一下这个老院子。在院子的南面有一个门楼,上面有非常精美的砖雕,砖雕的内容包含着琴棋书画等内容,青砖上雕刻出来花的枝叶栩栩如生。

  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

  83岁的周端霞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而且胃口也很好。她说,自己是蓝田汤峪人,31岁的时候就搬到这里住,至今已经50多年了,“我一直都住在这里,有三个儿子两个姑娘,大女儿今年也61岁了,她都抱上孙子了,我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了。虽然儿子搬出去住了,但我舍不得这个地方,虽然不是啥金屋银屋,但这里的老邻居们对我都非常好,我喜欢这里。”

  年近6旬的汪敏也是这里的老住户,“我们这个老院子从一开始住进来28户人家,到现在还有27户,都是老住户,没怎么变过。有15户还经常住在这里,其他12户则是偶尔回来住一住。大家都喜欢这里的气氛,就像一个大家庭,端个碗吃饭,能从门口一直吃到院子最里头,都跟自家人一样。”她介绍说,今天前来参加聚会的很多人都是发小,从小玩到大,很多人中间插队到延安、咸阳、宝鸡等地,后来就落户到那里,但他们始终还是忘不了这里。本报记者袁小锋

编辑:手瓜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